但是,他還沒看夠,就又經曆了剛才的傳輸過程。意識體被打散成原子微粒,然後下一次重組時就已經到了火星表麵。
“嗬!火星啊!”陳思昊這次沒有剛才那般受到驚嚇了,“先是到月球,然後又是火星,就不能直接把我送到奧爾特星雲嗎?額……好像還真不能。那些‘混血者’是一個個地把太陽係八大行星、小行星帶、冥王星、柯伊伯帶等等都列舉了一遍啊。也對,他們不像我,我是提前就知道了最終目的地是奧爾特星雲。而他們都以為是每個星球上停一停看風景呢!咳!說到風景,火星表麵上那個美國放上來的‘好奇號’探測器呢?俗話說‘好奇害死貓’,不知道火星上有沒有貓被‘好奇號’害死啊哈哈哈!不過要是真有貓,估計也是薛定諤的貓,嘿嘿!”
他正要接著感慨,“打散重組”卻再度發生。這一次,陳思昊到了小行星帶之中,時不時有星際塵埃穿過他的意識身體。他在這短暫的停留過程中看到了一顆矮行星——穀神星。 穀神星是太陽係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它曾被認為是太陽係已知最大的小行星,是由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並於1801年1月1日公布。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穀神星重新定義為矮行星。同年被重新定義為矮行星的還有柯伊伯帶中的冥王星。隻不過,穀神星是從小行星升級成了矮行星,而冥王星卻是被從大行星降級的。自此,太陽係原本“九大行星”便成了“八大行星”。
短暫的停留後,他坦然地迎接了“打散重組”。於是乎,他便到達了木星。木星乃是太陽係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但為太陽係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這顆氣態巨行星可以算是類地行星們的保護傘了,因為它自身巨大的質量,其引力自然也在行星當中最強,各種小行星、彗星經常被它的引力所牽引住,即使沒有牽引也把它們拉扯得改變了方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星際物體直接衝撞類地行星中的翹楚——地球。話說起來,前不久的3月底,木星就遭到了不明星際物質的撞擊,引起了天文學界的熱議。而且它的衛星數量挺多,目前已發現了68顆。
話不多說,轉眼間陳思昊又來到了土星上空。土星最顯著的特征自然就是它的巨大行星光環了。行星光環指的是圍繞行星旋轉的物質構成的環狀帶,是因質量巨大的行星的引力而形成。行星光環色彩由構成行星光環的物質微粒的大小決定。構成行星光環的微粒體積不同對白色太陽光的散射程度就有差異,體積較大的微粒對太陽光的散射接近色譜紅*域,而體積較小的微粒則靠近藍色。現已知道,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有光環。不過它們的光環比較暗弱,不像土星光環那樣明亮,比較容易在地麵上用望遠鏡發現而已。土星的行星光環讓它在地球教材中行星中的辨識度與地球不相上下,很多人一看到畫的行星有光環就知道那是土星。土星的衛星數量也挺多,已發現62顆。
陳思昊在這神奇的旅途中抽空捋了捋,他發現他仿佛一看到那些天體就知道他們的詳細資料一般,而那些知識他平時僅僅是略知一二。他現在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文件中“混血者”所描述的“無師自通”是怎麼回事。那些人裏麵幾乎沒有天文工作者,即使是天文愛好者也少之又少,但當他們進入了“意識混沌”的時候,他們一個個的都堪比天文學專業的高材生。不過,倒是沒有人在文件中說起這種“天縱英才”在他們醒來後還繼續保留。估計是那些記憶仍在,但技藝卻全給忘了或全被抹除了。
接下來,就是天王星了。天王星的體積僅次於前麵的木星和土星。 與在古代就為人們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亮度較暗、繞行速度緩慢並且由於當時望遠鏡觀測能力不足,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認定為是一顆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他發現了天王星,首度擴展了太陽係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
下一站,海王星。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劃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了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並且用望遠鏡找到了它。
陳思昊突然覺得心好累,自己居然跑到太空來上天文課了,而且好像還是自己在教自己。他現在反而盼著早點從這夢境中醒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