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美國中西部和東部受1980年以來最嚴重的熱浪襲擊,許多地方溫度高達曆史記錄,芝加哥13日氣溫高達41℃,酷熱天氣使得7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也很嚴重。

隨後,熱浪又越過大西洋闖入歐洲,中歐與南歐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持續高溫,西班牙許多地方氣溫超過40℃,塞爾維亞和科爾瓦多達45.6℃,意大利大多數城市溫度升至35℃,米蘭38℃,法國巴黎氣溫曾升到36.2℃,為1976年以來最高值,即使在不太熱的荷蘭,氣溫也達35℃。

1995年在北美東海岸颶風特多,被命名的熱帶風暴已達19個,是50年來風暴最頻繁的一年。特別是8月份以來,極具威脅的風暴接踵而來,美國南部、墨西哥、加勒比海及其附近地區死亡137人,損失77億美元。強度和危害最大的Opal颶風10月上旬初橫掃墨西哥灣沿岸及美國佛羅裏達等州時,最大風速達83米/秒,湧浪高4米,59人喪生,數萬人受害,這也是1992年以來襲擊美國本土最強的風暴,損失約30億美元。颶風Roxanne肆虐墨西哥,它是一個月內第3個襲擊當地的颶風,最大風速60米/秒,16人死亡,42人失蹤,30萬人無家可歸。加勒比海連受颶風影響,也給背風群島帶來嚴重災害,死亡約20多人,許多居民住房被夷為平地,數百人受傷。

全球氣候性災害事件頻繁發生,原因是多方麵的。最近,美國托馬斯·卡爾等高級科學家利用美國1910年以來48個州的氣候資料進行的研究表明,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極端惡劣氣候現象有明顯增加,可能是溫室效應造成的一種跡象,但這個結果是否對全球有普遍意義,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暴雨頻繁

1995年6月中旬後期,副熱帶高壓急劇北移,華南前汛期結束。從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長達半個月的時間內,強降雨帶一直穩定在江南北部,湘、贛、浙、蘇南和皖南持續出現暴雨或大暴雨,暴雨過程在半個月內竟達6次之多,黃山曾出現253毫米的日最大降水量。上述各省這半個月的降水總量一般在300~500毫米,部分地區達到600~90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至5倍,湘、贛部分地區的降水量創了建國以來的最高值。

由於降水時段集中,雨量大,致使江、河、湖泊和水庫的水位持續上漲,居高不下,鄱陽湖出現建國以來最大洪水,洞庭湖和長江下遊幹流出現建國以來第二大洪水。

暴雨洪水造成的災情是慘重的。僅湘、贛兩省就有173個縣、市受災,380餘萬人一度被洪水圍困,650人死亡,房屋倒塌,企業停產,農田被淹,鐵路中斷,兩省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30多億元。

旱災肆虐

局部地區洪澇、大範圍幹旱是西北地區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但2003年西北地區東部的異常幹旱卻是多年罕見的。例如:一些地區5月的降水量一般不足20毫米,不少地區滴雨未下,陝、甘、寧、青的一些測量站出現了建國以來月降水量的最小值。進入6月,這些地區的降水仍持續偏少,旱情持續發展。

冬春連旱,春夏連旱,導致西北一些省區災情嚴重。僅陝西省受旱麵積就達3200萬畝,210萬人飲水困難。地處渭水之濱的古城西安曾一度供水緊張。

熱帶氣旋

孟加拉灣發生的熱帶風暴,實際上是孟加拉海麵形成的一股強大的空氣漩渦。它一麵旋轉,一麵迅速移動,是一種破壞力極強的自然現象。這種風暴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名稱。在亞洲東部的中國和日本,叫做台風;菲律賓叫它碧瑤風;北美洲叫做颶風;印度半島叫它熱帶氣旋。但也有把風速超過15米/秒,或按風力等級超過8級的持久的強烈的風,稱之為風暴。一般把9級的風稱為烈風,10級的風稱為狂風,11級稱為暴風,當風力超過30米/秒(12級時)就稱為颶風了。但是,不管何種稱呼,本質上都是風暴,這是不容置疑的。

強烈的風暴在陸地上很少見,多半發生在海上。當風速達到15~18米/秒時,就會折斷微枝和幹樹枝,使人覺得前進有困難。強烈的風暴氣流形成漩渦時具有陣性的特征,通常風力越強陣性越大。風暴速度要比平均風速大得多,因而它的破壞力相當驚人,可以摧毀籬笆院牆,揭走屋頂。它吹越海麵時,當風速達到每小時120多公裏時,可以掀起10多米高的巨浪,最高可達30多米高。這是兩個較小的海浪在海麵堆疊而形成的,當它推進到岸邊時會疊起一片浪牆,洶湧上岸,席卷一切,使沿海地區頓時滿目瘡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