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20世紀70年代,日本第二大湖霞浦湖的水質汙染達到最高峰,藍藻暴發,當地政府於1984年通過了《湖泊水質保護特別措施法》,並開始治理。其水質保護計劃從1986年開始,經過30年治理,到現在已經是第五期。這個計劃先後投資約合人民幣1300多億元,目前投資仍在增加。目前,霞浦湖總氮含量下降較為明顯,恢複到相當於我國Ⅳ類水體的水平。
案例三:1950年,位於瑞士、德國和奧地利交界處的康士坦茨湖生態環境開始惡化,至1970年,康士坦茨湖生態環境極度惡化。當地政府製定了一係列湖泊管理法律法規,成立湖泊管理機構進行管理。至21世紀初,康士坦茨湖恢複到了1930年,即湖泊生態惡化前水平。
四、霍亂之疾與不潔的水
2008年8月,非洲津巴布韋爆發霍亂疫情,以蔓延全國之勢使感染人數達6萬餘例,造成數千人死亡。首都哈拉雷和南部城市拜特布裏奇是重災區。大批患者得不到及時醫治,隻能聽天由命。而沒有清潔的飲水,垃圾不能回收處理,蚊子蒼蠅滋生,導致疫情難以控製。
霍亂的傳播途徑比較複雜,主要是借助被汙染的水、食品和蒼蠅等傳播,病重患者的吐瀉物含菌量甚多,這對疾病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提高全民的衛生健康水平、清除垃圾和汙染物、消滅蚊蠅滋生的場地、保持環境幹淨、吃熟食品、喝幹淨水等是有效控製霍亂最基本的方法。
在津巴布韋疫區,救援機構提供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營養品和盡可能多的安全飲用水,以提高衛生水平,但因需要量太大,不能一一滿足。當地有錢人喝礦泉水,而窮人隻能喝不幹淨的水。令人擔憂的是,疫情繼續蔓延,已傳到其鄰國莫桑比克、讚比亞和博茨瓦納。南非有數百人感染,其中6例死亡。
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份報告估計,人類1/10的疾病是由水質問題引起的。此項報告稱,水質問題對貧困國家影響尤為嚴重。在發達國家,水質問題造成死亡的情況不到1%,而在發展中國家則為8%,最嚴重的是安哥拉,其比例是24%。瘧疾、登革熱和腹瀉等疾病都能夠通過水源傳播。飲水不安全問題主要受害群體是兒童。不安全水源造成了14歲以下兒童致病的比例為22%,因此導致的死亡率為25%。
★綠色追問——水體生物汙染
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和某些昆蟲等生物進入水體,使水質惡化,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健康,影響漁業生產。
汙染水體的生物種類繁多,主要有細菌、鉤端螺旋體、病毒、寄生蟲和昆蟲等。在自然界清潔水中,1毫升水中的細菌總數在100個以下,而受到嚴重汙染的水體可達100萬個以上。受汙染水體中的不同生物對人類可產生不同的危害作用。
細菌
汙染水體的細菌,主要是腸道細菌(大腸菌群、糞鏈球菌、梭狀芽孢杆菌等)和病原菌。比較起來,病原菌的危害性更大。汙染水體的病原菌主要有:
(1)沙門氏菌屬:沙門氏菌病患者的糞便、畜欄糞汙和屠宰場汙水都含有沙門氏菌。水產養殖場受汙染後,在水產品中也可檢出沙門氏菌。在臨床上除傷寒和副傷寒分別由傷寒沙門氏菌和副傷寒沙門氏菌引起外,急性胃腸炎、腹瀉與腹痛等病症也是由其他一些沙門氏菌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通常也是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
(2)誌賀氏菌屬:一般隻存在於菌痢患者和短時帶菌者的糞便中,有時在汙水中捕得的魚體內也可檢出,但在家畜的糞便中一般很少發現。誌賀氏菌病主要通過食物或接觸傳染,如飲用水源受到汙染,可引起水型痢疾暴發流行。引起痢疾的誌賀氏菌主要是弗氏誌賀氏菌和宋內氏誌賀氏菌,此外,還有痢疾誌賀氏菌和鮑氏誌賀氏菌。
(3)霍亂弧菌和ElTor弧菌:可引起霍亂和副霍亂疾病,這是通過飲水傳播的一種烈性傳染病。
(4)致病性大腸杆菌:糞便中存在的某些血清型大腸杆菌可引起水瀉、嘔吐等症狀,這種大腸杆菌通稱為致病性大腸杆菌。有些大腸杆菌產生的腸毒素,能引起強烈腹瀉,此種大腸杆菌又稱產腸毒素大腸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