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組織迄今已成立40年。他們反對核試驗,曾派出“彩虹勇士號”旗艦駛往南太平洋,反對法國進行核試驗,以致被炸毀;他們反對捕鯨,曾派出“天狼星號”船封鎖直布羅陀海峽,阻止蘇聯的捕鯨船隊通過;他們反對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曾舉行新聞發布會,揭露一些國家把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的真相;他們關注戰爭帶來的環境危機;主張限製溫室氣體排放;關注工業公害事件,在反對基因改良食品等方麵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他們用“公眾輿論”這個有力武器在喚起人們反對汙染、保護環境,敦促有關國家或企業采取措施控製汙染,為環境保護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由於他們經常采取十分激進的行動,也使很多人對他們敬而遠之,就連綠色和平組織的執行主任蒂洛·博德在談到“綠色和平”的前景時也有些悲觀地說:“追求環保的崇高目標是一回事,而保持社會和諧是另一回事。”

綠色和平組織的圖標

雖然世界對綠色和平組織的行動評說不一,但他們作為環保非政府組織的一員,至今仍活躍在世界環保舞台上。

二、化肥,巨大的汙染暗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肥料對於莊稼生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國年化肥施用量達4100多萬噸,占世界總用量的1/3,成為世界化肥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化肥的使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作物增產,糧食總產由1949年的1.13億噸,增加到現在的5.12億噸,其中化肥的貢獻超過40%。

但是,化肥的過量和不均衡使用也成為我國農業的一個主要特點。由此不僅降低了農產品質量,還給環境帶來嚴重汙染。我國農田生態係統中,化肥氮的淋洗和徑流損失量每年約174萬噸,氮素價值每年損失300多億元。長江、黃河和珠江每年輸出的溶解態無機氮則成了近海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調查顯示,全國已有17個省的氮肥平均施用量超過國際公認的上限——每公頃225千克。抽樣測定結果表明,北京菠菜硝酸鹽含量高達2358毫克/千克,蘿卜為2177毫克/千克;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超標2~8倍;南京蔬菜中超標率達75%。殘留化肥,已經成為一股巨大的汙染暗流。

19世紀,英國骨粉的進口量大增;南美地區的海鳥糞便成為搶手貨;歐洲農場主甚至到拿破侖時期的戰場(滑鐵盧、奧斯特利茨)尋找骨頭撒到田間。對肥料的需要,催生出有關研究和發明。德國化學家李比希首次弄清了土壤養分如氮、磷、鉀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作用,但其中的首要製約因素始終是氮肥。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田地裏正在噴灑化肥,而氮氣是一種惰性氣體,難以直接利用。於是,直到哈伯發明人工合成氨方法,才有20世紀以來化肥的大規模生產。從此,農業快速步入工業化生產模式。

最近20年內全世界化學肥料的消耗量增加了3倍,氮肥使用量增長尤其快。化肥使用量的增加,雖然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由於使用量不當以及施肥方法不合理,常使很多化肥被浪費掉,並且隨水土流失進入水體,從而加劇了對環境的汙染,導致生態係統多方麵失調。國外在綠色食品生產中,對有機肥的作用逐漸有了客觀評價。20世紀70~80年代,西方掀起有機農業,十分重視和強調有機肥料的作用和使用,排斥化肥。但以後的研究發現,不合理地過量使用有機肥,同樣造成土壤硝酸鹽積累和地下水汙染,甚至汙染食品。

★綠色追問——化肥汙染

化肥汙染是農田施用大量化肥而引起水體、土壤和大氣汙染的現象。農田施用的任何種類和形態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我國氮肥當季利用率僅為30%~35%,磷肥利用率僅為15%~20%,鉀肥利用率也不超過65%。我國每年通過揮發、反硝化、淋失等途徑損失的化學氮多達1200萬噸~1400萬噸。現有複合肥中的磷在進入土壤後,大約35~40天有效性即下降80%,從而造成資源浪費,汙染環境。

化肥汙染引起的環境問題主要有五方麵:一是使水源汙染,造成人們生活用水的短缺,並因飲用被汙染的水源而損害健康。二是導致河川、湖泊、內海的富營養化。殘留在土壤中的化肥被暴雨衝刷後彙入水體,加劇了水體的富營養,導致水草繁生,許多水塘、水庫、湖泊因此變臭,成為死水。三是使土壤酸化以及物理性質惡化。一旦土壤中某種營養元素過剩,會造成土壤對其他元素的吸收性能下降,從而破壞了土壤的內在平衡,導致土壤板結。四是食品、飼料中有毒成分增加,危害人體健康。五是大氣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等進入大氣後,增加了溫室氣體,導致環境溫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