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染物質小檔案

聚乙烯

聚乙烯是乙烯經加成聚合反應製得的一種熱塑性樹脂。根據聚合條件不同,可得到相對分子量從一萬至幾百萬不等的聚乙烯。聚乙烯是略帶白色的顆粒或粉末,半透明狀,無毒無味,化學穩定性好,能耐酸堿腐蝕。商業上將聚乙烯分為低、中、高密度。一般用於包裝的主要是不加增塑劑的低密度(0.92克/立方厘米~0.93克/立方厘米)聚乙烯。

聚丙烯

聚丙烯通常是半透明固體,無味無毒,密度為0.90克/立方厘米~0.91克/立方厘米,機械強度比聚乙烯高,耐熱性好。三種聚丙烯中,以等規聚丙烯產量最大。采用三氯化鈦—氯二乙基鋁為催化劑,在加氫飽和的汽油中使丙烯聚合,得到等規聚丙烯。

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通過遊離基加成聚合反應生成高聚物,屬熱塑性樹脂。無定型白色粉末,無固定熔點,密度為1.35克/立方厘米~1.45克/立方厘米,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熔於環乙酮、氯苯、二甲基甲酰胺、甲苯丙酮混合溶劑等。

聚苯乙烯

無色無味透明樹脂,透光性好。表麵富有光澤,易燃,密度為1.05克/立方厘米~1.07克/立方厘米,具有優良的防水性、耐腐蝕性、電絕緣性。

以上是“白色汙染”的主要成分,另外,在這些汙染物中,還加入了增塑劑、發泡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等。

“白色汙染”的主要危害在於“視覺汙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汙染”——在城市、旅遊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汙染”。

(2)“潛在危害”——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後,由於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第二,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做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於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目前,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汙染”問題,而對於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目前,很多國家都采取焚燒(熱能源再生)或再加工製造(製品再生)的辦法處理廢棄塑料。這兩種辦法使廢棄塑料得到再生利用,達到了節約資源的目的。但由於廢棄塑料在焚燒或再加工時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汙染環境,所以可以說廢棄塑料的處理至今仍是環保工作中令人頭疼的一大難題。

各國防治“白色汙染”的措施

早在1985年,美國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就已達23.4千克,日本為20.1千克,歐洲為15千克。進入90年代,發達國家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的數量更多。我國1995年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和其他塑料製品為13.12千克。從消費量來看,似乎發達國家的“白色汙染”應該很嚴重,實則不然。究其原因,一是發達國家很早就嚴抓市容管理,很少有人隨手亂扔廢舊塑料包裝物,基本消除了“視覺汙染”。二是發達國家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較高。以美國為例,80年代以前,處置廢塑料主要方式是填埋,後來發現塑料長期不降解,90年代以後,他們轉而走回收利用的路子。塑料和其他材料比,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塑料可以很方便地反複回收使用。廢塑料回收後,進行分類、清洗後再通過加熱熔融,即可重新成為製品。從組成看,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均由碳氫元素組成,而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由碳氫元素組成,隻不過分子量較小。因此,把這幾類塑料隔絕空氣加熱至高溫,使之裂解,把裂解產物進行分餾,可製得汽油與柴油。現在許多發達國家已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分類回收係統,大部分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回收利用,少部分轉化為能源或以其他方式無害化處置,基本消除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潛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