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追問——車內汙染
車內汙染,一個隨著汽車的普及而出現的新問題。
汽車、摩托車尾氣及工業廢氣都會向空氣中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全球20多項研究表明,在擁擠的城市街道上,車內汙染物濃度水平比城市環境空氣汙染水平高出10倍。即使關上車窗,關掉通風,人們還是長時間受到高濃度尾氣汙染物的侵害。
看不見的車內汙染
除此之外,車內空氣汙染還源於新車內裝飾材料中含有的有毒氣體,主要包括苯、甲醛、丙酮等有害物質,易使人出現頭痛、乏力等症狀。越是豪華的車越容易產生汙染,其內部裝飾選用的真皮、桃木、電鍍、金屬、油漆、工程塑料等如果處理不當,會輻射出有害物質。我們所熟悉的“新車味道”中充滿了塑料、泡沫、膠黏劑及地毯散發出來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其他汙染物。
此外,黴菌在汽車通風係統內長年存在。這個問題在潮濕氣候條件下運行的空調中尤為突出。有的黴菌會造成哮喘、呼吸困難、記憶力及聽力喪失、肺部出血等症狀。
長期在有汙染的環境中使用車,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如頭暈、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呼吸急促、鼻塞、流淚等症狀,體弱者會有生命危險,妊娠期婦女長期吸入苯也會導致胎兒發育畸形或流產。
消除車內汙染的誤區
為了清除車內的異味,許多司機在車內放空氣清新劑或香水。實際上,這種做法對提高空氣質量沒什麼實際作用。香水隻能遮蓋刺鼻的氣味,無法改變有毒氣體濃度,更無法消除有害影響,而且一些低檔化學性香料反而會加重汙染。
還有些司機認為,用消毒液對汽車進行消毒就可以了。其實消毒液對汽車的金屬部件有一定的腐蝕性,並且對空中飄浮的飛沫、細菌並沒有多大作用。而臭氧消毒能徹底消除車內的細菌,不會造成二次汙染,但缺點是無法消滅空調蒸發器內的細菌,消毒後車內會殘留異味。
消除車內汙染的正確方法
首先司機行車時要注意空調蒸發器和通風管的清潔護理,在駕駛新車前6個月內,最好不要在行駛時緊閉車窗,以防影響身體健康和發生意外交通事故。其次要選擇一些副作用小的消除汙染的方法。
“光觸媒”是目前較為先進的一種空氣淨化技術。這種產品可直接噴灑在物體表麵,使用方便,消毒徹底。例如,在日本,營業用車輛每月都要進行一次消毒工作,凡是使用“光觸媒”處理後的車輛,在5年內不必再做任何消毒工作。已有數萬輛的汽車接受過“光觸媒”處理。新車出廠前使用“光觸媒”處理,可以有效除去新車刺鼻的味道,大大提高行車環境和駕駛感受。但是“光觸媒”技術容易與塑料裝飾件和皮革裝飾件的表麵發生氧化作用。
還有一種新產品是酶可邦抑菌除味劑,以微生物為主,以酶為輔,能迅速消除已揮發出的甲醛、苯等汙染物,並有抑菌作用,無二次汙染,使用半小時後,即可見效。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過程中,須保持良好通風,所配溶液要求在一周內用完。車主可以根據自己需求自行選擇。
現在市麵上很流行的汽車氧吧的功能就是增加空氣中負離子含量,讓司機頭腦清醒,但無助於消除原有的汙染物質。借用活性炭是一種非常優良的吸附劑,但吸附飽和後要更換,每三個月更換一次。
綠色小貼士:新車使用的注意事項
(1)新車購買後6個月內,盡量少用空調,時常開窗以加強車內通風換氣。
(2)車內的飾品須嚴格選擇,防止把含有有害物質的地膠、座套、腳墊裝飾到車內。新購買的車內座套等紡織品,應先用清水漂洗以後再使用。
(3)慎用香水。目前許多香水是化學合成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汙染,要選擇天然材料製作的。
(4)慎用車內空氣淨化器和其他淨化劑,一定要注意選擇有效果和副作用小的。
(5)如果車主駕駛新車發現有體征反應,如感覺熏眼睛,呼吸受刺激,甚至頭暈,建議進行車內空氣質量檢測,以盡快發現和清除車內汙染源。
(6)體質較弱者、婦女、兒童和有過敏性體質的人,要盡量避免長時間駕駛和乘坐新車。
(7)新車原始包裝必須拆除。新車通常會有一些塑料包裝,應盡早去除,避免原本可以解決的汙染源悶在車內“發酵”,產生空氣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