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食品汙染與人類健康(2)(1 / 3)

為了使食品達到漂白和光滑的效果,一些不法商販把“吊白塊”加入米線、耳塊、麵粉、豆腐皮中,浙江有消費者因食用摻“吊白塊”的粉絲而險些喪命。“吊白塊”又稱雕白粉,學名次硫酸氫鈉甲醛,為半透明白色結晶或小塊,易溶於水,高溫下具有極強的還原性,有漂白作用。遇酸即分解,120℃下分解產生甲醛、二氧化硫和硫化氫等有毒氣體。吊白塊水溶液在60℃以上就開始分解出有害物質,通常在工業上用作漂白劑。其毒性與其加工過程中分解產生的甲醛有關,甲醛是細胞原漿毒,能使蛋白質凝固。食用摻有吊白塊的食品,會損壞人的肝髒、腎髒,嚴重的會導致癌症和畸形病變;`口服甲醛溶液10-20毫升,可致人死亡;人長期接觸低濃度甲醛蒸汽可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嗜睡、食欲減退、視力下降等。

有些小企業、小商販生產的各種各樣的兒童食品,其質量也難以過關。其中細菌、色素大量超標,有的還把兒童玩具混裝在食品袋內。不但農村市場上質量低劣的兒童食品隨處可見,1999年11月27日上海市技術監督局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場上的兒童食品--果凍也竟有七成不合格。

5.食品儲藏過程中的汙染

食品在儲藏過程中,可能發生腐爛、黴變、蟲蛀和鼠咬,從而產生毒害物質,蟲蛀和鼠咬還可汙染病菌,人食用了這些腐敗、黴變、汙染的食品就可能中毒、生病,甚至死亡。大米、花生、玉米等儲藏時間過久,尤其是在潮濕的條件下,常常會發生黴變,產生黃曲黴素,而黃曲黴素是強烈的致肝癌物質,食用後會誘發肝癌。老鼠可能傳播多種病菌,食用被老鼠咬過的食物,或被鼠尿汙染的糧食,則可能染上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嚴重傳染性疾病。

食品在保存的過程中,人們為了保鮮和防止儲藏過程中的腐敗變質,通常會加入各種防腐劑、保鮮劑,包括各種飲料、罐裝食品等。雖然少量食用這些添加劑、保鮮劑對人體危害不大,但如果長期食用,則會影響人體健康。熟食品、肉食品在常溫下安全保存的時間非常短,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食用新鮮食物。

另外,為了防止蟲蛀和鼠咬,在糧食儲藏過程中,人們常常會使用農藥、鼠藥等,從而汙染了糧食和食物,如果食用被農藥或鼠藥汙染的食物,則可能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6.食品銷售過程中的汙染

在食品銷售過程中,還可能遭受人為的摻雜使假,銷售假冒偽劣、過期變質的食品。或者由於進貨渠道把關不嚴,不自覺地銷售了假冒偽劣食品,尤其是一些小商小販,缺乏驗貨條件和能力,更易如此。而一些小作坊式的食品生產、加工、銷售,更是成為食品汙染的重災區。

另外,熟食品的包裝袋也可能成為汙染的來源,特別是對於熟食品,如果用不合格的有毒塑料袋包裝,就可能使食品染毒。

三、食品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食品汙染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為影響食品的感官性狀、引起機體急慢性中毒、對機體的遠期危害,如致癌、致突變、致畸作用。具體的危害依食品汙染物的不同而不同。

1.食品中的微生物汙染與人體健康

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蟲及其蟲卵和昆蟲等引起的。肉、魚、蛋和奶等動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汙染,導致食用者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致病菌主要來自病人、帶菌者、病畜和病禽等。致病菌及其毒素可通過空氣、土壤、水、食具、患者的手或排泄物汙染食品。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汙染的食品,特別是動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經煮熟或未經必要的加熱處理,會引起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汙染的食品還可引起炭疽、結核和布氏杆菌病(波狀熱)等傳染病;其他如霍亂弧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鏈球菌、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從而引起相應的疾病。1988年上海爆發的甲肝大流行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有些細菌還含有可分解各種有機物的酶類,並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生長繁殖,食品被這些細菌汙染後,其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可在各種酶的作用下分解,使食品感官性狀惡化,營養價值降低,甚至腐敗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