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專家為了預測食品中的多環芳烴對人體致癌的危險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匈牙利西部一地區胃癌明顯高發,調查認為與該地區居民經常吃家庭自製含苯並芘比較高的熏肉有關;前蘇聯曾報道拉脫維亞一個沿海地區胃癌明顯高發,據認為是吃熏魚較多而致。
亞硝胺也是公認的致癌汙染物之一,對動物所有的重要器官都可發生作用,但以肝髒和食管最為敏感,由於生成亞硝胺的前體物質二級胺和亞硝酸鹽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並可在動物和人體內生成,因此亞硝胺也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有害物質,亞硝胺與苯並芘對食品的汙染都與加工方法有關,如生鯉魚的亞硝胺為4微克/千克,經熏製後增至9微克/千克;如經硝酸鹽發色後再煙熏處理,可增至14-26微克/千克。
氯乙烯、A-苯基r奈胺、苯二甲酸二辛酯是食品包裝、容器材料中的有害物質。氯乙烯是塑料製品的單體,具有致癌性,在氯乙烯中添加的增塑劑(苯二甲酸二辛酯)、穩定劑都有一定毒性,當接觸水、油、酒精、酸、堿時可能溶解遷移到食品中去。如果用了含氯乙烯的塑料製品做食品包裝,則可導致食品的汙染;如使用含有增塑劑的聚氯乙烯容器盛放淡水或海水飼養魚時,可導致魚死亡。據試驗,苯二甲酸二辛酯能引起白細胞增加、貧血、血尿、中樞神經係統的纖維細胞死亡等。
又如仿瓷餐具,也叫密胺餐具,是一種在餐館、家庭廣泛使用的新型餐具。據中新網2009年4月12日報道,最近,北京、河北兩地在對仿瓷餐具的檢測中,發現部分企業存在甲醛超標等質量問題。深入調查發現,一些企業竟然在用禁用原料尿素甲醛樹脂生產仿瓷餐具。尿素甲醛樹脂遇高溫易分解出甲醛,而甲醛是公認的致癌物質,用這樣的餐具盛裝食品,必然會導致食品的汙染。
食品汙染的幾個典型事件
一、毛發水兌製有毒醬油
2001年6月,重慶市查獲萬州三凱生化廠賣胱氨酸廢液給醬油廠勾兌醬油。此事引起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胱氨酸俗稱“毛發水”,是應處理排放的廢液,所含鉛、砷、黃曲黴毒素、4-甲基米唑、氯丙醇等對人體有害。此外還有長期以來危害消費者的注水肉、在麵粉中添加增白劑使麵粉增白劑超標等,形成一條在食品領域流行的“毒流”。
二、廣東毒大米事件
2000年12月,廣東省江門市的消費者因食用了摻有礦物油的大米而中毒。在消費者中毒後的不久,江門市的防疫部門在清查中就繳獲了3噸毒大米。此後,廣東市場上的有毒大米被陸續發現。調查發現,市場上出現的毒大米實際上是過期的戰爭儲備糧,按照相關規定,這些已經變質的大米隻能用作工業用途。不法分子用陳舊米摻入礦物油等工業用油,增加大米光澤後出售。這些工業用油中含有多種有毒物質,包括超標的黃曲黴毒素,而人食用被黃曲黴毒素汙染嚴重的食物後,就會出現發熱、腹痛、嘔吐等症狀,重者可能出現肺水腫、痙攣、昏迷等症狀。
三、南京冠生園“黑心”月餅案
事件的揭露頗具戲劇性,中央電視台記者對南京冠生園月餅生產廠進行了整整一年的跟蹤調查。中秋節過後第9天,冠生園食品廠當年沒有賣完的價值幾百萬元的月餅被陸續從各地收了回來,並運進了一間蒙著窗戶紙的車間。被回收的月餅主要有豆沙、鳳梨和蓮蓉三大類,它們在經曆去皮取餡、重新攪拌炒製和入庫冷藏等幾道工序後,來年又被重新加以利用。而發黴的餡料會在重新使用之前再回爐處理一下,最終,所有這些餡料都被送上了生產線,用來加工做成新月餅。這種過期黴變的月餅食用後對健康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可南京冠生園食品廠負責人在記者麵前還振振有詞地說:“舊陷做新餅,在全國範圍內是普遍現象。”事件捅出後,市場大嘩。消費者對月餅質量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點,“南京冠生園”最終也以關門收場。
四、甲醛水發食品的案件
2001年11月8日,北京市對35個農集貿市場和33個大中型超市、商場、菜市場銷售的水發食品進行突擊監督檢查,現場抽檢蝦仁、百葉、海參、黃喉、魷魚、鴨腸、鴨掌、海螺、天梯、扇貝肉等水發食品926件,查出32.2%的水發食品摻入了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