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是經呼吸道、皮膚進入人體,亦可經消化道進入人體。
呈氣體、蒸汽、氣溶膠狀態的毒物可經呼吸道進入體內。進入呼吸道的毒物,通過肺泡直接進入大循環,毒性作用發生快。大部分職業中毒係毒物由此途徑進入體內而引起的。
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毒物經皮膚吸收而致中毒者也較常見。某些毒物可透過完整皮膚而進入體內。如有機磷、芳香族的氨基、硝基等脂溶性化合物,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可通過表皮屏障吸收。經皮膚吸收途徑有兩種,一是通過表皮屏障到達真皮,進入血液循環;另一種通過汗腺,或通過毛囊與皮脂腺,繞過表皮屏障而到達真皮。毒物經皮膚吸收後也不經肝髒而直接進入大循環。除毒物本身的化學性質外,影響經皮膚吸收的因素還有:毒物的濃度和黏稠度,接觸皮膚的部位、麵積,溶劑種類及外界氣溫、氣濕等。
生產性毒物經消化道進入體內而致職業中毒的機會較少。個人衛生習慣不好和發生意外時(如進食被毒物汙染的食物或水源及誤服毒物等)可經消化道進入體內,主要是固體、粉末狀毒物。
臨床上將職業中毒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職業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時間內大量進入人體後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長期進入人體所引起的中毒稱為慢性中毒。介於兩者之間,在較短期間內有較大劑量毒物反複進入人體而引起的中毒,稱為亞急性中毒。由於毒作用特點不同,有些毒物在生產條件下一般隻引起慢性職業中毒,而另一些毒物常可引起急性中毒。
慢性職業中毒早期常見神經衰弱綜合征,脫離毒物接觸後可逐漸恢複。砷、鉛等毒物可損傷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引起周圍神經病。錳及一氧化碳中毒損傷錐體外係,常表現為震顫的症狀。重症職業中毒可發生中毒性腦病及腦水腫。
一次大量吸入某些氣體可突然引起窒息。吸入刺激性氣體除可引起呼吸道炎症外,還可引起嚴重的呼吸道病變、化學性肺水腫和化學性肺炎。長期接觸某些刺激性氣體可引起肺纖維化、肺氣腫,導致氣體交換障礙、呼吸功能衰竭。某些生產性毒物還可引起哮喘發作。
許多生產性毒物能對血液係統造成損害,常表現為貧血、出血、溶血、高鐵血紅蛋白血症等。例如,鉛可抑製卟啉代謝通路中的巰基酶而影響血紅素的合成,臨床上常表現為低血色素性貧血。苯可抑製骨髓造血功能,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甚至導致白血病。砷化氫可引起急性溶血。一氧化碳可引起碳氧血紅蛋白血症,導致組織缺氧。
由於毒物作用特點不同,毒物所致消化係統症狀呈多種多樣。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腹絞痛、急性或慢性肝病。一些毒物可引起齒齦炎、齒齦色素沉著、牙酸蝕症、氟斑牙等。
汞、鎘、鈾、鉛、四氯化碳、砷化氫等可引起腎損害,常見的臨床類型有:急性腎衰竭、腎小管綜合征、腎病綜合征等。
生產性毒物還可引起皮膚、眼睛損害,骨骼病變等。
三、職業中暑
中暑是高溫環境下機體產熱超過散熱,引起體內蓄熱,體溫不斷增高,機體熱平衡機能紊亂的一種急症。環境溫度過高,勞動強度過大,勞動時間過長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如過度疲勞、睡眠不足、體弱、對熱未適應等都易發生中暑。
一般來講,在高氣溫、高氣溫合並高氣濕、強熱輻射的不良氣象條件下進行的生產勞動,通稱為高溫作業。高溫作業按氣象條件的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高溫、強熱輻射作業:指氣溫高、熱輻射強度大,而相對濕度較低,形成幹熱環境的作業。如冶煉、鑄造、玻璃製造等作業。
高溫、高濕作業:指氣溫、氣濕高(相對濕度80%以上稱為高氣濕,低於30%稱為低氣濕),而輻射強度不大的作業。主要是由於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水蒸氣或生產上要求車間內保持較高的相對濕度所致。如印染、造紙工業的液體加熱和蒸煮作業。
建築工人的安全需要引起關注
夏季露天作業:夏季建築、搬運、農田勞動等露天作業中,除受太陽的輻射作用外,還受被加熱的地麵和周圍物體放出的輻射熱。露天作業中的熱輻射強度雖較高溫車間低,但其作用的持續時間較長,加之中午前後氣溫升高,又形成高溫、熱輻射的作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