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地球上的褶皺構造(1 / 1)

褶皺是地球外表層岩石區最普遍的一種地質現象,由於褶皺才使地麵此起彼伏,就像是幹縮了的蘋果一樣。

褶皺是岩層在構造運動水平壓力作用下,所產生的一係列波狀彎曲,是一種未喪失岩層連續性的塑性變形。單個背斜或向斜稱為褶曲,它由核(軸)部和翼等要素組成。褶曲是組成褶皺的基本單位,兩個以上的褶曲的組合,才叫褶皺。在自然界總是一個褶曲連著另一褶曲。由於受力狀況、強弱不同,彎曲形態和程度也不同。

褶曲基本的形成由背斜和向斜組成,背斜和向斜的最主要的區別,是根據地層的新老來判斷的,背斜的中間(稱為核部)是老地層,向斜的中間(核部)是新地層,其他的條件都是不可靠的。例如地貌一般背斜隆起,但如果岩性有差異,背斜所處的岩層容易風化,向斜處的岩層難於風化,則出現相反的情況,背斜成穀,向斜成山,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地形倒置。

褶皺軸(核)部往往是礦床富集的地區,向斜是保護所有沉積礦床的最好構造。背斜,尤其是短背是重要儲油構造,油、氣都儲集到軸部,因為油、氣比水輕,被水一擠壓,便向頂部集中。向斜可以把水“收”集到兩翼或軸部,我們找礦、找水、找油,都要搞清褶皺分布,否則就會使鑽孔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