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當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關於石油的起源,至今仍爭論不休,難分勝負。
世界上第一個試圖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國的羅蒙諾索夫。早在1763年,他就提出了以下觀點:地下肥沃的物質,如油頁岩、碳、瀝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於植物。
人們把“碳化說”、“宇宙說”稱為無機成因說。還有一種無機成因說,叫“火山說”。持“火山說”的人不多,他們認為石油是火山噴發作用的產物,但世界上位於火山帶的油礦畢竟是極少數,這種學說無法解釋大量的不存在於火山帶的油礦的形成。
20世紀40~5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石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有人在現代沉積物中發現了與沉積物幾乎同時形成的烴類物質,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機成因早期成油說,又稱“分子生油說”。
20世紀60年代,取代“分子生油說”的是晚期成油說。晚期成油說認為,當沉積物埋藏到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的晚期、蘊藏在岩石中的不溶有機物質——酐酪根,才達到成熟熱解而生成石油,因此又被稱為“酐酪根生油說”。
然而,無機成因學派並未偃旗息鼓。1951年,在過去40年中一直是有機成因論者的前蘇聯地質學家庫德梁采夫,突然180度大轉彎,創立“岩漿說”。他深信地球深處的岩漿中不僅存在碳和氫,而且還有氧、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它們在岩漿由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自會發生一係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一係列石油中的化合物。然後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的有利部位經運移和聚集而形成石油礦藏。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高爾德,1977年起,在宇宙說和岩漿說的基礎上,多次提出:石油來自地球深處,而且早在45億年前地球形成時就已產生。
由此可見,現在要對石油的成因下結論,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