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航天大國,我們首先要提到是前蘇聯,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加加林一馬當先登太空,成為“宇宙哥倫布”;1963年,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號飛船上天;1965年,宇航員列昂諾夫首次進行太空漫步;1986年發射了“和平”號核心艙,建設了世界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
1965年美國發射的“水手4”號成為首個抵達火星軌道的探測器。1969年把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1976年美國的“海盜1”號在火星著陸並首次傳輸了火星圖片。
英國自1957年到1991年,共發射衛星21顆,主要是軍事通信衛星、民用通信衛星和科學探測衛星。在歐洲僅次於英國的就是法國,但是它卻於1965年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成為第三個能夠自行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自1970年至2000年底,日本共發射各種衛星約70顆,數量僅居美、俄(前蘇聯)之後。
1970年,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5年,成功發射了一顆自行研製的返回式衛星,成為第三個能回收衛星的國家;2003年,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問鼎蒼穹;2008年,中國宇航員翟誌剛進行了太空漫步,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
1975年,印度第一顆自製衛星從前蘇聯的火箭發射場發射成功。1980年,印度第一次用自製的運載火箭發射衛星成功,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具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爭先恐後的航天大國捷足先登的前蘇聯
20世紀40年代中期,前蘇聯和美國都相繼提出研製人造衛星的計劃。由於美國政府沉浸在經濟的高速增長中,認為有了原子彈和先進的飛機就足夠了,所以沒有大力支持人造衛星的計劃,而前蘇聯的研製工作卻一直在政府的支持下秘密進行著。因為前蘇聯政府十分清楚,先於美國把衛星送入太空具有極大的意義,這將使前蘇聯的國際威望得到空前的提高。
1957年是國際地球物理年,許多研究太空現象的科學家都認識到了衛星對於太空的價值,並建議有關國家應在此期間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於是,蘇、美兩國都開始實施自己的衛星發射計劃。可由於美國的研製力量比較分散,在1957年9月發射“先鋒”號,火箭起飛後僅2秒就一頭栽下,慘遭失敗。而前蘇聯的發射卻步步推進,雖幾經挫折,終於在1957年8月成功地發射了可改裝成運載火箭的洲際彈道導彈P—7。隨後,他們把P—7加以改進,於是就成了可以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衛星”號。
為了搶在美國之前發射衛星,前蘇聯決定將原來準備的衛星推遲發射,而改為發射簡易衛星。
1957年10月4日,“衛星”號運載火箭掙脫了大地的懷抱,托著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向太空飛去,不久便遨遊在茫茫天宇中。幾個小時後,前蘇聯的新聞媒體便公布了震驚全球的消息:從前蘇聯領土上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隨後,人們聽到了這顆名為“衛星1”號的衛星在太空中發出的無線電波。一個月後,前蘇聯又發出爆炸性新聞,“衛星2”號載著一隻叫“萊伊卡”的小狗遨遊太空。
1962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照相偵察衛星;1963年,又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在以後的時間裏,前蘇聯在民用衛星方麵主要發展了通信衛星係列、導航衛星係列、地球資源衛星係列、電子衛星係列和微重力衛星係列;而在軍事應用衛星中,前蘇聯主要發展了偵察衛星係列、電子衛星係列、導彈預警衛星係列,以及軍事通信衛星、測地衛星、軍事導航衛星和反衛星衛星等。
僅從1957年到1984年的20多年時間裏,前蘇聯發射的各種類型的衛星共達2011顆,每年發射的偵察衛星約為40顆,而通信衛星則每年發射約30顆,是世界上發射衛星最多的國家,其中軍事應用衛星占了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