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爭先恐後的航天大國(1)(2 / 3)

在大力發展衛星的同時,前蘇聯還發展了載人飛船。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號,2年後又發射了“上升”號飛船。

“上升”號計劃是前蘇聯“東方”號計劃的後續載人航天計劃,它所使用的“上升”型飛船為“東方”型飛船的改進型,呈球形。此次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試驗載2人的飛船係統,繼續考察航天員在太空中的工作能力,以及考察航天員之間相互配合的能力。

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得知美國準備搞載3人的航天飛行計劃,便立即要求搶先發射載3人的飛船。可由於新研製載3人的飛船來不及了,所以後來隻得拆掉載2人的“上升”型飛船中的彈射座艙。但這樣座艙容積仍然不夠用,於是進一步讓航天員冒險不穿臃腫的艙外活動航天服。

1964年10月12日,“上升1”號首先載著身患心髒病的弗·米·科廖羅夫、康·彼·費奧克蒂托夫和鮑·葉戈羅夫3名航天員進入軌道,繞地球飛行16圈,曆時24小時17分,爭得了載多人太空飛行這個“第一”。不過這也使科羅廖夫進一步病入膏肓。

這時,前蘇聯又得知美國在“雙子星座”計劃中安排有太空行走的內容。為了搶得這個“第一”,科羅廖夫機靈應對,在“上升”型飛船的壁上開一個口,安裝一個氣閘室,供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時出入座艙之用。當發射時,氣閘室呈折疊狀,用一個保護錐保護,入軌後保護錐被拋掉,氣閘室充氣膨脹,完成任務後拋棄。由於出艙到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是一定要穿艙外活動航天服的,所以飛船無論如何隻能載2人飛行了。

1965年3月18日,“上升2”號飛船載著阿·阿·列昂諾夫和帕·伊·別列亞耶夫進入太空。在繞地球飛行的第二圈時,列昂諾夫係著保險繩,走出艙座,破天荒地在空曠的太空中遊蕩了10分鍾,但在進入座艙時卻花了12分多鍾,險些進不了艙。

“上升2”號在太空飛行26小時,於3月19日返回地麵,整個“上升”號計劃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聯在深空探測方而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從1959到1976年,前蘇聯共發射了月球探測器24個。1966年2月3日,“月球9”號探測器成功地進行了月球表麵的軟著陸。隨後前蘇聯又發射了金星、火星探測器。

前蘇聯解體後,現在的俄羅斯繼承了它的航天發展計劃,努力保持其在航天領域裏的優勢。盡管俄羅斯經濟不太景氣,但它仍然大力發展自己的航天事業。自1992年到現在,它一直活躍在世界航天市場上,在世界航天發展的熱潮中處於領先地位。

人造衛星

衛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體,環繞哪一顆行星運轉,就把它叫做哪一顆行星的衛星。比如,月亮環繞著地球旋轉,它就是地球的衛星。“人造衛星”是科學家用火箭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圍繞哪一顆行星運轉的人造衛星,我們就叫它哪一顆行星的人造衛星,比如最常用於觀測、通訊等方麵的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衛星基本按照天體力學規律繞地球運動,但因在不同的軌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場、大氣阻力、太陽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壓的影響,實際運動情況非常複雜。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其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

不甘落後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