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第一個航天計劃開始於1955年,而其航天事業則主要集中在無人火箭和人造衛星兩個領域。1970年,日本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但隻有1/4的零部件是本國製造,其他都來自美國的公司。僅過了10年,日本便在1981年成功發射了自主研究的通信衛星。
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衛星種類已經相當豐富,但是發展過快的日本航天業終因基礎不足導致事故頻發。這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毀損了日本在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中的聲譽。
2005年2月,日本成功發射本國設計的H—2A火箭,把一顆通信衛星送入軌道,從而向恢複航天計劃的可信性邁進了一大步。4月,日本宇航探索局公布了2025年的長期計劃,該計劃旨在發展本國載人航天飛行,同時研發高超音速液氫燃料運輸能力,2小時內以5馬赫速度飛越太平洋。
最近,日本宇宙開發機構還設立了“宇宙無限製實驗室”,以促進把民用技術轉向航天領域,目前已經選定了用西川起居公司的被褥開發宇航員寢具;用鬆下電工公司的長壽燈開發太空船裏的照明等項目。
宇宙大爆炸學說
宇宙大爆炸學說是根據天文觀測研究後得到的一種設想。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後,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複雜的,現在隻能從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描繪過去遠古的宇宙發展史。在這150億年中先後誕生了星係團、星係、銀河係、恒星、太陽係、行星、衛星等。現在我們看見的和看不見的一切天體和宇宙物質,形成了當今的宇宙形態,人類就是在這一宇宙演變中誕生的。
正在崛起的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航天事業在迅速地發展壯大,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一次發射成功。該衛星的重量為173千克,比在這之前任何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都重。
當清澈悅耳的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時,真好像是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和發射衛星。我們終於實現了祖先千百年來的夢想,並實現了衛星發射零的突破,使我們國家成為繼前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長征2”號運載火箭隨後,我國在衛星發射上捷報頻傳。1971年3月3日,我國發射了“實踐1”號科學試驗衛星。
1975年11月26日,我國又利用“長征2”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自行研製的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道運行3天後安全準確地返回地麵。這充分說明我國已經掌握了衛星的回收技術。該舉又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回收衛星的國家,這個紀錄一直保持至今。
“長征3”號運載火箭更值得我們驕傲的是,自那以後至1975年,我國連續14次都發射回收成功,這14連冠的成績在世界火箭發射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1981年9月20日,我國用1枚運載火箭發射了3顆衛星。衛星入軌後分布在不同的軌道上。當時,我國一箭三星技術的突破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1984年4月8日,我國利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軌道的試驗通信衛星,並於同年4月16日準確地把衛星定點於東經125°的赤道上空。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技術難度更大,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成功,充分說明了我國的航天技術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問鼎蒼穹,浩瀚太空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