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爭先恐後的航天大國(2)(2 / 3)

2年後,中國將2名航天員成功送上太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國載人航天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隨著“神舟7”號飛船軌道艙艙門的徐徐開啟,中國航天員翟誌剛穿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入茫茫太空,並揮舞國旗向人們致意。太空舞動的五星紅旗告訴世界:中國,正式成為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而此時,距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隻有16年。

不可小覷的印度

雖然印度有著幾億貧困人口,但其火箭航天技術卻早已超過了曾是其宗主國的英國。早在印度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幾百年以前,火箭就從其鄰國中國傳入了這個國家。1792年,入侵的歐洲人在塞林加巴坦戰役中與印度火箭遭遇,當時印度人向英軍發射了大量火箭。印度的作戰火箭主體是綁有導向竹竿的鐵管,射程超過1000米。

最初的經驗

1963年11月21日,印度首次獲得了關於火箭的實際經驗。當時美國宇航局從印度境內發射了一枚美國製造的奈克—阿帕奇小型高空火箭。有趣的是,箭首儀器艙是用自行車馱運到發射地點的。

在隨後的12年裏,競相對印度施加影響的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從印度的頓巴赤道火箭發射場先後發射了350多枚地球物理研究火箭。印度基於在這期間學到的經驗建成了自己的航天科技中心,並開始自行研製火箭。印度設計和研製的第一枚火箭是“羅西尼”號固體燃料火箭,它使用火藥發動機,直徑為75毫米。1967年11月20日,該火箭攜帶1千克重的科研儀器發射升空,高度達9000米。然後印度人又研製了RH—100、RH—125、RH—300火箭。1974年研製了RH—560火箭。

在隨後的1975年4月19日,印度在前蘇聯的幫助下終於“邁入太空”:印度第一顆衛星“阿裏亞巴塔”號在前蘇聯卡普斯京亞爾航天發射場由前蘇聯“宇宙3”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而在此前的2年時間裏,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已經開始研製自己的輕型火箭。

起步階段

在20世紀60年代,還是一名大學生的印度前任總統阿布杜勒·卡拉姆在美國學習期間接觸了“偵察兵”小型固體燃料運載火箭的設計技術資料。“偵察兵”實際上是印度首枚太空火箭SLV—3的原型。在40年後,一些西方媒體據此妄言印度早期所有的火箭—航天技術裝備都是仿造美國的產品。

1979年8月10日,印度在斯裏哈裏科塔島靶場進行了SLV—3火箭的首次發射。飛行指揮者是阿布杜勒·卡拉姆。但這次發射因控製活門堵塞,致使火箭最終墜毀在孟加拉灣,以失敗告終。

1980年7月18日,SLV—3火箭進行了第二次飛行,將“羅西尼”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該衛星重35千克,為向金字塔形過渡的八棱柱形。但印度並未止步於這顆“爭氣星”,1981年5月30日又發射了第三枚火箭SLV—3—D1。火箭前三級工作正常,但第四級分離不徹底,因而攜帶電視攝像機的38千克重的RSD1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9天後停止工作,後以失敗而告終。

1983年4月17日,第四次發射取得成功,將41.5千克的第三顆“羅西尼”衛星RSD2衛星順利送入軌道。這顆衛星隨後向地麵傳回了地球圖像。

SLV—3火箭和最初幾顆衛星的研製成功標誌著印度航天事業初創階段的結束,此後進入了下一階段——太空的實際利用階段。

穩步前進

新階段印度火箭航天活動的特點是將航天活動成果應用於日常生活。這一時期研製的ASLV新型五級運載火箭包括經過改進的SLV—3的核心部分(中段)和2台捆綁式固體燃料起飛加速器(以SLV—3的第一級為基礎)。在1987年、1988年2次發射失敗後,於1992年成功地將150千克的SROSSC衛星送入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