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玻璃鏡是300多年前在威尼斯誕生的。當時,威尼斯是世界玻璃業的中心,稱得上是“玻璃王國”了。那時威尼斯人將亮閃閃的錫箔貼在玻璃麵上,然後倒上水銀。水銀是液態金屬,能夠很好地溶解錫,變成一種粘稠的銀白色液體——“錫汞劑”。這種錫汞劑本領高強,能夠緊緊地粘附在玻璃上,成為玻璃鏡。
玻璃鏡比青銅鏡前進了一大步,成為一種非常時髦的東西,深受人們的歡迎。那時,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闊佬,像潮水一般湧向威尼斯競相購買。
1600年法國王後瑪麗·德·美第奇舉行婚禮的時候,威尼斯國王還將一麵小玻璃鏡作為賀禮贈送給她,其價值達15萬多法郎。可見,那時的玻璃鏡是非常昂貴的。
正因為如此,威尼斯政府為了賺錢,製造玻璃鏡的方法是極為保密的。
他們專門製定了法律:誰要是把製造玻璃鏡的秘密泄露給外國人,一律立即處以死刑。而且還把製造鏡子的工場集中到穆拉諾島上,派了軍隊四周設崗加哨,不準任何人進出,玻璃鏡的生產處於嚴密的封鎖之中。這樣,威尼斯壟斷了世界上鏡子的生產,法郎便源源不斷地流入威尼斯。
“威尼斯靠玻璃鏡子賺了我們許多錢,這樣下去可怎麼得了啊!”法國的達官顯貴們紛紛嘀咕著。不久,法國政府再也坐不住了,決心竊取製造玻璃鏡方法的秘密,便密令駐威尼斯的法國大使,盡快把製造玻璃鏡的秘密情報搞到手。大使費盡心機,幾經周折,最後終於用重金收買了4個製鏡的工匠,並且將他們秘密偷渡出境,運送到法國。1666年,在諾曼底建造了第一座製造玻璃鏡子的工廠。從此,水銀玻璃鏡的製造奧秘被公布於世,玻璃鏡的身價也就一落千丈,不那麼昂貴了,一般老百姓也能夠買得起,水銀玻璃鏡子的使用也就普遍流行起來。
然而,製造水銀玻璃鏡子的過程,竟然需要花上整整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無疑,這太費事了。況且,水銀又有毒性,鏡麵也不太光亮。於是,人們對它又進行了改進。後來在100多年前,德國科學家發明了鍍銀的玻璃鏡子,這就是我們今天用的鏡子。
這種銀玻璃鏡子的背麵發亮的東西,是一層薄薄的銀層。這一銀層不是塗上去的,也不是靠電鍍上去的,而是利用一種特殊而有趣的化學反應——“銀鏡反應”鍍上去的。它是在硝酸銀溶液裏,加上一些氫氧化銨和氫氧化鈉,再加上一點葡萄糖溶液,由於葡萄糖具有“還原”本領,能夠把硝酸銀中的銀離子還原成銀微粒,這些銀微粒便沉積在玻璃上做成銀鏡,銀麵立即銀光閃閃。為了增加鏡子耐用性,通常還在鍍銀以後,再在銀層上麵塗刷上一層紅色的保護漆。這樣,銀層便不容易被剝落損壞。
有人還對這種銀玻璃鏡子進行一番改進,使背麵的那層銀層盡量的薄。
這樣,從一麵看去是能夠照人的鏡子,從另一麵看去卻變成透明的玻璃了。
將它安裝在門窗、汽車上,從裏麵向外麵看,能夠看清楚窗外的一切東西;從外麵向裏麵看,裏麵的東西則一概無法看到,所看到的隻是一麵能夠照人的銀光閃閃的鏡子。
盡管銀玻璃鏡子的製造方法簡單,而且比水銀玻璃鏡子明亮,可是,它又落伍於時代了。
近幾年來,百貨商店貨架上已有不少的鏡子背麵是鍍鋁的。鋁是銀白色亮閃閃的金屬,比銀便宜多了。鋁鏡的製造方法是這樣的:在真空中使鋁蒸發,鋁蒸氣凝結在玻璃麵上,成為一層薄薄的鋁膜。這種鍍鋁的玻璃鏡,比鍍銀的玻璃鏡便宜、耐用,更為光彩照人,使鏡子的曆史寫上嶄新的一頁。
浴池
今天,我們把洗澡當成文明的一個標誌,可是這種看法,在古代並不普遍,甚至在不久前的歐洲也是這樣。因為歐洲人,特別是貴族階層有這樣一種陋習:普遍認為洗澡沒有穿新衣服來得快,寧願勤換衣服也不願去洗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每月洗一次澡,被大家認為有潔癖也就不足為怪了,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浴池設施的改進和發展。
對印度人來說,沐浴是宗教上一項不可缺少的活動,這也許是印度的莫衡喬達羅不僅有私人澡間還有一個大浴池和八個小浴池的主要原因(約公元前2500年)。那個大浴池有梯子,可從梯子下到水中;池子周圍有過道。池子有一個排水孔,一個帶檢查蓋的排水溝,然而卻不知這條排水溝把水排向何處。有一口井為八個小浴池供水,可能也為那個大浴池供水。所有這些浴池都是用燒磚建的,磚下是一層瀝清,以防漏水。
巴比倫人在馬裏宮中以大致差不多的浴池洗澡,至少國王是這樣(可能隻是滌罪,並非真正洗澡)。另一方麵,在羅馬人引進浴池之前,埃及人卻沒有澡堂。而希臘人對洗澡的看法卻跟我們差不多:他們認為洗澡能減少疾病增強肌體。因此,在一些體育館發現了公元前5世紀的澡堂。中世紀的拜占庭貴族有時把他們有裝飾的石棺當浴缸使用。我們所知的最早的專門浴缸,來自克諾索斯東南澡堂,其形狀像坐浴的浴盆。這個澡堂像在克裏特島發現的澡堂一樣,要用手舀水,用後的髒水也得用手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