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赫十分熱衷於自己的實驗,每天早起晚睡地工作著,探索著。
木箱中因放入小棒狀物,小白鼠果然死了。昨天還挺白的皮毛,今天也變粗而且發灰了。
科赫在用消過毒的解剖刀對死白鼠進行解剖時,流出了黑色的血液。這隻小白鼠也像患炭疽病死去的牛羊一樣,脾髒腫大,口和肛門出血。他把一滴黑血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哎呀,都是一樣的小棒狀物!”
在小白鼠的脾、肺、心的各個部分的血液裏,都有黑色的小棒狀物存在。
科赫又把這隻死白鼠的血液注入到其他小白鼠的體內,次日前去一看,小白鼠已經死去。經解剖觀察,仍然是脾髒腫大,口和肛門出血。一隻死鼠的血液再注入到另一隻小白鼠的體中,如此循環往複地進行。一個月中,科赫連續做了三十次實驗,所有被實驗的小白鼠都出現同一症狀而死去。
盡管科赫完全可以確認這黑色的小棒狀物就是炭疽病的病原體,但他仍覺得認識不夠清楚,實驗還要繼續進行。他想:
“如能觀察到小棒狀物最後成為線狀物的生長過程,那麼,炭疽病秘密的第二個關鍵就可以解決了。”
科赫覺得:
“小棒狀物既是一種微生物,能為它創造一個和動物體溫一樣的人工環境,再有足夠的營養和空氣,使它在人工環境中成長,另用一種可以直接觀察的設備,一定能夠洞察它的發展過程。
而後,他在塗片上滴上牛眼球的透明液,再用針挑進一點帶病菌的血液,放在恒溫裝置裏。
幾天後,科赫在顯微鏡下,明顯地看見了在透明液中的小棒狀物,左一堆右一堆地聚在一起。同時,他又發現,在這裏麵還混雜有不同的細菌。
“這種辦法不成,必須設法不使其他細菌混進來才行。”
為此,科赫雖然很焦急,但是總也想不出個好主意。
一天,科赫突然想出了一個簡單而又適用的點子。首先,把所用的塗片加熱消毒,在一塊塗片的四周塗上凡士林,然後滴入 一點透明液,再放進一塊死於炭疽病的小白鼠的脾髒;接著用一塊中間有凹窩的塗片,加蓋在上邊,由於凡士林的粘合,這兩塊合在一起的塗片組成的裝置,不僅可以任意翻轉,而且極容易觀察。由於凡土林的密封,保證了外界的其他細菌不能混進來。
采用了這種辦法,隨時可以觀察病原菌的培養情況,真是一個極為理想的裝置。
興奮的科赫一直守在旁邊,觀察著它的變化。
30分鍾、40分鍾過去了,變化並不明顯,一個小時也過去了……兩個小時後,緊張觀察著的科赫看到在那塊脾髒的周圍,似乎有極小的東西在蠕動,接著又看見小棒狀物的頭部在動。小棒狀物越來越多。
顯微鏡下直接看到的小棒狀物在活動,在成長。在不知不覺中,小棒一分為二,它們的數目迅速增長。在脾髒周圍的小棒狀物,逐漸互相連接而變成了線狀的東西。
“我終於看到它們成長的過程了!”
科赫高興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