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又碰上一道難關(1 / 1)

炭疽病的病原菌已經找到,並且又培養成功。但科赫還是不放心,更不打算公開發表,他覺得還應該再做進一步的探索。

這次,科赫用少量培養出來的炭疽菌,注入到小白鼠的尾內。同時,又用一些炭疽菌放在新的培養液裏,作對比性的觀察。

次日,經檢查發現小白鼠全部死亡。而放在培養液裏的炭疽菌卻一如既往,像一把黑芝麻一樣撒在培養液裏。

這種實驗對科赫來說,已是司空見慣的工作,他樂於做這種反複的觀察。當然,這也是為了觀察得更透徹。

也是一個偶然的念頭,科赫把最早培養出來的炭疽菌再做一次觀察。當他剛剛接觸顯微鏡時,不禁驚異地大聲說道:

“喲,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每次所見到的小棒狀物幾乎完全消失,顯微鏡所見之處,都是成串珠似的東西。

好事多磨,科赫的研究工作又碰上了一道難關。看來,科赫的謹慎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天,科赫的朋友文略邀他到森林裏去打獵,途中發現一隻死野豬,看上去極像患炭疽病的模樣。

集中精力於研究工作的科赫,馬上拋棄了打獵的興趣,就在現場用小刀對野豬做了解剖,果然血液發黑,脾髒腫大。科赫用小瓶取了些黑血,告別了朋友,急匆匆地趕回到家中。用顯微鏡一檢查,血液中沒有小棒狀物,所見都是前些天從培養液中看到的那種成串珠式的小東西。

“這……這也許是在變化著的炭疽菌吧?”

明明都是炭疽菌的病原體,為什麼有時是小棒狀物,有時是線狀,有時又成串珠呢?

科赫百思不解,背著手,在他那狹小的實驗室裏不停地踱來踱去。刹那間,科赫腦海中想起一件事:以前有人傳說,就在那個森林中,曾有人放牧,在幾個小時後,竟有許多牛羊患了炭疽病而死亡了。

“為什麼?難道炭疽病會因地區不同而流行?難道炭疽病也會因與其他微生物混合而不繁殖?……不,不,啊,也許……”

盡管科赫認真考慮這個奇怪的現象,可是仍找不出一個可靠的理論根據。

當科赫讀了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對葡萄酒發酵問題的研究報告後,他得到了新的啟發。

“是呀,炭疽菌也很可能是因生存條件不好,變為孢子而等待時機。”

思路打開了,下一步的方案也就有了。

科赫仍是雙管齊下。首先,從培養基裏取出小串珠物體,注射到小白鼠的尾部,以觀察反應;同時,他在塗片上滴入透明液,加入小串珠物體,加溫,用以從顯微鏡中觀察變化。

科赫從觀察中發現,那些小串珠物體在分裂,分裂成一個個小黑顆粒,慢慢地從小顆粒變成小棒狀物。

科赫實在太累了,伸了伸懶腰,他自言自語地說:

“……,總算明白了!”

再看昨天注射的小白鼠,已經死掉。解剖觀察,血液變黑,脾髒腫大。

他明白這隻能說是剛剛知道了現象。作為科學研究工作,還必須在反複實驗中,觀察、分析、推理、再觀察。

終於醞釀成熟了,於是,科赫在自己的實驗報告中寫道:

“在尋找傳染病的病原菌時,應該注意:第一,同一種微生物,會因條件、環境不同而變換它的形狀;第二,必須把這種微生物進行人工培養,以觀察它的生長變化和用於實驗;第三,必須用培養物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以確證是否能引起疾病發生。”並詳細地介紹了實驗的方法。在最末部分裏又具體提出:

“炭疽病在活著的動物體內是以小棒狀物存在。在動物死後或離開動物身體時,由於客觀條件惡化,它以小串珠子形式的孢子存在;至於在野外,它是以小得眼睛看不見的串珠形式散在各個角落。當它再進入動物體內時,馬上恢複成小棒形狀開始迅速繁殖,進而破壞血液。”

科赫充滿信心地將實驗研究報告送給當時著名的利學家費迪南博土。

在費迪南博士的支持下,1875年4月30日,科赫在知名的病理學家康海姆教授等科學家麵前,舉行了公開試驗。

1881年,法國的一位科學家巴斯德製備出了減毒炭疽疫,用牛羊試驗證明效力甚好。從此號稱惡魔的炭疽病被攻克。

科赫的研究,揭開了多少年來不能理解的謎,為人類探索炭疽菌的發生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不僅如此,他與巴斯德又同是微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他所創立的感染疾病的幾條證據,被醫學界稱為“科赫原則”,至今仍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