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把懷表給煮個半熟。”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這個“花邊新聞”不脛而走。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一趟,要他自己煮雞蛋吃。她告訴他雞蛋放在桌子上。她怕癡迷科學研究的牛頓忘記關火,煮個沒完,把雞蛋煮老了,特意要出他的懷表放在雞蛋旁,可以讓他看著表煮。可是,當老太太回來一看,雞蛋還在原處未動,懷表卻在水裏煮著,而牛頓正站在一旁聚精會神地計算著什麼。
1668年,牛頓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669年10月,經老師巴羅(1630—1677)讓賢和推薦,牛頓接任了巴羅的“路卡斯數學講座”教授的職務,任這一職務達26年。從此,年僅26歲的牛頓便成了劍橋公認的大數學家。此後,他在這裏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直到1693年,牛頓的神經官能症日見嚴重,在朋友的規勸下離開了劍橋。1695年病情有所好轉之後,就徹底辭去了劍橋的職務,在哈利發克斯爵士的推薦下當了造幣局督辦,後來當了造幣局局長。
在劍橋的34年,是牛頓刻苦鑽研的34年。他為了研究數學、天文學、光學和力學,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裏度過,每天他都工作十七八個小時。有時為了驗證一個設想,嘔心瀝血,通宵達旦,直到有了結果才肯罷休。他醉心於科研幾乎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時,牛頓剛要起床,忽然想起研究中的一個問題,便呆呆地坐在那裏思考起來,一兩個小時過去了,直到有人提醒他,他才恍然大悟。
有一次,牛頓請一位朋友吃飯,席間想起自己還收藏有一瓶好葡萄酒,於是便讓朋友等著自己去拿。可那位朋友等了好久,也不見牛頓回來,隻得跑去看看。原來,他又在實驗室做起了他的實驗,早把取酒的事給忘得一幹二淨了。
又有一次,他的朋友來訪,他讓這位朋友等著。可是,這位明友等了好久也不見他回來,肚子確實餓了,看到桌上給牛頓準備的早點,就不客氣地吃了。時近中午,牛頓才從實驗室裏出來。當他看到餐桌上杯盤狼藉時,就說:“我還以為我沒吃早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逗得那位朋友捧腹大笑。
這樣,不到30歲的牛頓已是須發全然沒有了黑色,而滿頭白發了。
“他很少在夜間兩三點鍾以前睡覺,有時一直要工作到清晨五六點……特別是春天或落葉的時節,他常常六個星期不離開實驗室,不分晝夜,燈火總是不滅,他通夜不眠地守過第一夜,我繼續守第二夜,直到完成他的化學實驗。”牛頓這樣描述牛頓。這裏,前一個牛頓是H.牛頓,他 是後一個牛頓——我們熟知的“科學大腕”I.牛頓的助手。
1687年7月,牛頓的《原理》出版後,正當中年的牛頓,科學熱情更加高漲。有一次,他強迫自己到劍橋附近一所幽靜的旅舍稍作休息。但他怎麼也安靜不下來,整日用麥稈吹肥皂泡,觀察肥皂泡薄膜的顏色,這竟引起店主的疑惑:“這是多麼古怪的客人啊,一位快50歲挺體麵的先生,竟然整天像孩子一樣吹肥皂泡!”
牛頓的實驗筆記中有108處記載著他嚐過各種物質的味道,留下了慢性中毒的病根。20世紀80年代的考證,特別是化驗保存了200多年的牛頓的四束頭發表明,其中含有過量的鉛、汞和銻,說明慢性金屬中毒是他致死的重要病因。
1692年,一隻小貓(一說愛犬)碰倒了牛頓書房的一支蠟燭,引起了火災。這場有名的大火燒掉了牛頓的許多珍貴文稿,特別是他20年來的光學手稿毀於一旦,更使他悲痛欲絕,一度心灰意冷。這再次損害了他的健康,接著便患了神經官能症。先天不足的牛頓長期辛勞,晚年又不幸患上膽結石、膀胱病和風濕病,這些疾病更使他雪上加霜。但是,這一沉重打擊並沒有使他的鬥誌稍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整之後,他仍然癡迷依舊,繼續進行他的光學研究,從事他的光學奠基之作《光學》的寫作。最終使《光學》在1704年得以出版。
……
牛頓終於以自己對於科學研究的執著,達到了當時科學研究的最高頂點。誠如牛頓自己說:“我的成就當歸於竭力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