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化學家”——這可不是人們對做出偉大貢獻的化學家的讚譽,而是一位中學生脖子上掛的一塊小黑板上的諷刺語。
這位中學生是誰?為什麼會被掛上受屈辱的牌子?
布特列洛夫(1828—1886)出生在俄國奇斯托波爾。在中學讀書的布特列洛夫非常喜歡做化學實驗,除了上課時在實驗室做以外,還經常在宿舍裏自己動手做。走路想實驗,言必談實驗,對實驗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
俗話說:“久走夜路必撞鬼。”一次,布特列洛夫果然撞了“鬼”——在一次實驗中發生了爆炸事故。他被關進了禁閉室。接連三天,在吃飯時他都被罰站在食堂的角落裏示眾,男學監還在他的脖子上掛了一塊小黑板,上麵諷刺地寫著“偉大的化學家”。
可是,嘲笑和懲罰卻沒有動搖布特列洛夫對化學的熱愛,反而刺激他更堅定地用實驗方法研究化學。
1849年,布特列洛夫在喀山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854年,他以《論香精油》的論文獲得莫斯科大學的博士學位,同年成為喀山大學教授,1860—1863年任喀山大學校長,1874年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
早在1851年,他在碩士論文《論有機化合物的氧化》中,就提出了同分異構現象產生於分子結構,而化學特性的變化伴隨著結構變化的觀點。1861年他33歲的時候,在第36屆“德國自然科學家和醫生代表大會”上,做了題為《論物質結構》的報告,提出了“分子結構”的概念,並指出物質的化學性質決定於它的分子結構,通過化學性質的研究,又可以推知化學結構;同時,根據化學結構又可以預見物質的化學性質。這就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10年前的化學結構理論。
這些富有創見的、至今還光芒閃耀的有機化學結構理論,對有機化學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被人們稱譽為“偉大的化學家”。
這時,布特列洛夫幽默地說:“這個稱號在20年前是對我的懲罰,現在卻真正實現了。”
由於布特列洛夫的卓越貢獻,他先後被當選為26個外國科學院的院士和名譽院士。他在各領域的著作有565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