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您所發現的镓,就是我在5年前預言的‘類鋁’,隻是它的比重(也就是“密度”)應該是5.9克/厘米3,而您測得的是4.7克/厘米3。請您再測一次,我想是您的新物質還不是太純的緣故吧……”
1876年的一天,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1838—1912)突然收到這樣一封信。這封信是誰寫的?信中的內容又是怎麼回事?
1875年9月20日,布瓦博德朗在用光譜分析法分析一種名叫“比利牛斯閃鋅礦”時,偶然發現光譜中有一條紫色的譜線。他知道已知元素都沒有這條光譜線,從而意識到這是發現了一種新元素。於是,他用自己祖國的拉丁語“家裏亞” (拉丁文“Gallia”,又譯“高盧”)為它命名,這種新元素就是镓(Ga)。
布瓦博德朗發現镓以後,對镓進行了實驗研究,並把他所測得的關於镓的一些重要性質簡要地發表在《巴黎科學院院報》上。不久,他就收到前麵那封信——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1907)寫來的。
正在為自己的新發現而陶醉的布瓦博德朗大吃一驚:當今世界隻有自己手中才有這一點點镓,門捷列夫遠在俄國,手中沒有镓,怎麼能在5年前就知道它的密度等性質呢?
於是,布瓦博德朗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情將手中的1.15克镓提純,重新仔細準確地測量了它的密度。天哪! 5.94克/厘米3,果然與門捷列夫所說的5.9克/厘米3相差無幾!這一結果使他目瞪口呆:從來沒有見過镓的門捷列夫,5年前的“遠猜”是對的,唯一手中掌握镓的我“近測”卻錯了!於是他寫信給彼得堡的門捷列夫:“首先祝賀您的勝利。我能說什麼呢?這次實驗,連同我的新發現,都不過是您的元素周期律的一個小小的注釋。這是您的元素周期律的偉大之處的最好證明。”
化學史上第一次發現了一個被預言的元素,這件事引起了科學界的軒然大波。門捷列夫的有關論文迅速被譯成法文和英文,元素周期律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布瓦博德朗在一篇論文中寫道:“我以為沒有必要再來說明門捷列夫這一理論的巨大意義了。”
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從18世紀中後葉開始,就有不少人對元素的分類以及這種分類和元素性質之間的聯係進行過研究。門捷列夫也是其中的一個。在他發現元素周期律和發明元素周期表之前的幾年,他的家人非常奇怪地看到他很“反常”——一向視時間為珍寶的他,卻整天在實驗桌上一個人玩“撲克牌”,並樂此不疲。
原來,他玩的並不是一般的“撲克牌”,而是像牌一樣的一些卡片。這些卡片上分別寫著當時已經發現的63種元素的名稱、原子量、化合價等。這樣,就可以把這些“元素”隨意擺來擺去,以便找出它們所遵循的規律。
一次,門捷列夫用“撲克牌”排了3天3夜,也沒排出個“子醜寅卯”來,在一陣“上眼皮打下眼皮”之後,就伏在桌子上睡著了。在夢中,還是那些卡片在他的眼前飛舞,揮之不去,飄啊,飄啊……就這樣,元素周期表在夢中誕生了。醒來以後,他馬上把夢中的元素周期表記了下來。據說,隻有一個元素的位置排錯了。
1869年3月,門捷列夫委托舒特金在俄羅斯化學學會上,宣讀了題為《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係》的論文,同年4月發表在《物理化學雜誌》上。這就宣告了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和元素周期表的誕生。
元素周期律的創立,為辯證唯物主義的量變到質變律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例證,具有偉大的意義。恩格斯對此的高度評價是:“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勳業,這個勳業可以和勒威烈計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軌道的勳業居於同等地位。”
門捷列夫因發現元素周期律而聞名於世,他光榮地成為世界上多個科學團體的名譽會員。1906年,曾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得主,但第二年他便遺憾地辭別了人世。
門捷列夫的獨立思考精神也值得我們借鑒。當他研究元素周期律時,遭到他的兩位導師——“俄國化學之父”沃斯克列森斯基和齊寧“不務正業”的訓斥,但他並沒有動搖。
門捷列夫逝世之後,長長的送殯隊伍有幾萬人。隊伍前頭,沒有花圈、沒有遺像,隻有幾十位學生抬著的大木牌,牌上畫一個表——我們應該知道是個什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