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的華佗(?一208)被譽為中國的神醫。但有一件事常使他深感不安:即沒有麻醉藥,動手術時,病人常痛得厲聲慘叫,死去活來。
一次,他正在魯南行醫。一天,幾個人抬著一個受傷的漢子來找他治療,這漢子是自己跌到溝裏把腿摔斷的,華佗同往常一樣給他做手術。但這時他奇怪地發現,這漢子不但沒有痛苦地掙紮、呻吟,反而軟綿綿的,任人擺布,好像一點感覺都沒有似的。這是什麼原因呢?華佗在手術後得知,這人是喝酒醉了才摔到溝裏的。正因喝酒醉了,人才沒有痛苦的感覺。華佗受此啟發,他想,如果能製出一種藥,在手術前給病人吃下去,使他像醉了一樣,動手術時病人不就沒有痛苦了嗎?於是他便處處留心、時時注意收集這方麵的情況。經過多年多次試驗,終於製成了一種中藥麻醉劑——麻沸散。這一發明已載入醫學史冊。
華佗發明麻沸散的偉大創舉,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祖傳的,而是他和他的親生兒子、妻子冒著生命危險通過親自實踐換來的。他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到處訪問、尋求,並以他的親生兒子“沸兒”的生命為代價,華佗終於製成了“沸心湯”即“麻沸散”。這個藥名,就是為了紀念他的沸兒而取的。
華佗發明麻沸散的史實,在史書《後漢書·華佗傳》中也有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無所覺,因刳剖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胃腸,則斷截湔洗,除去積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這就是說,如果疾病發生在胸部,用服藥或針灸的方法治不好時,就可施行外科手術。手術前先給病人用酒送服“麻沸散”,不久病人就會如酒醉一樣失去知覺。這時候就可以用手術刀打開腹腔,切除腫塊,除掉汙穢,然後接通吻合內部器官,縫合外部切口,再塗上藥膏。四至五天後,傷口便逐漸愈合。
華佗的麻醉術對後世有很大影響。自華佗以後,曆經唐宋元明清諸代,麻醉術均有所發展,並由全身麻醉發展到局部麻醉。華佗的麻醉術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美國有位叫拉瓦爾的藥學家,他在一本叫《藥學四千年》的書中寫道:“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裏演變出來的。因為據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希臘古代的醫聖——引者)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種含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藥的混合物應用於此目的。”在日本,古今醫學家很早以來就推崇華佗在麻醉術方麵的發明。
華佗雖然發明了麻沸散這種麻醉藥,但最早問世的麻醉藥應是戰國時扁鵲所研製的“毒酒”。
中國古代的麻醉方法很多,如放血麻醉、壓迫頸部血管麻醉、冷凍麻醉、催眠(精神)麻醉、藥物麻醉、針刺麻醉等。其中以藥物麻醉最常用,曆史也最悠久。古書《列子》裏的《湯問》篇,記述了扁鵲醫術高明、常手到病除的故事。一天,有兩個人來找他看病,扁鵲診斷這兩個人都患有心髒病,決定施行手術治療,把兩個人的心髒對換一下。做這樣的手術必須全身麻醉,扁鵲便給他們喝下“毒酒”,然後做了換心手術。
古代所謂“毒酒”,是指吃後身體發生劇烈的反應的麻醉藥物,但未記載具體成分。不過“毒酒”中的酒本身確有一定的麻醉效果,醉酒的人會出現昏迷、頭重腳輕、跌跌撞撞,有的被摔得頭破血流仍不覺得疼痛。這一現象引起了包括扁鵲在內的醫家注意,致使扁鵲把酒中加上藥物研製成麻醉藥“毒酒”。
前述《列子》中的故事,當然有些言過其實。在當時的條件下做換心手術,即使扁鵲醫術再高明,也解決不了人體對異體移植器官的排斥免疫反應,這是一個當代醫學也未完全解決的問題。但用麻醉藥的方法便於施行外科手術進行治病嚐試,這卻是可信的。
在國外,古印度等國也曾有過麻醉術。如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古國,曾用大麻、曼陀羅花根及鴉片等製成麻醉劑,用酒精性飲料送服。印度古書在介紹麻醉術時,也提到如肝髒複位這類難以置信的外科手術。在時間上,這些史料都較扁鵲所用“毒酒”為晚。
一千五百多年以後,美國莫頓發明了西藥麻醉劑,並逐漸取代了中藥麻醉劑。這是由於西藥麻醉劑具有生效時間快、麻醉時間和部位易於控製等優點的緣故,故今常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