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一天,美國科學家利蘭·克拉克和往常一樣,在辛辛那提醫學院的醫學研究實驗室裏作實驗。突然,一隻作實驗用的老鼠從籠子裏逃了出來,在逃竄時偶然掉在一個裝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中。他慌忙去撈,撈了好久才把它撈上來。他原以為老鼠必將被淹得半死,可是,他卻發現,它並沒有奄奄一息,而是抖了抖身上的液體便逃竄而去。
克拉克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老鼠會長時間離開空氣而生存下來呢?為了進一步證實和研究,他又取來一些大白鼠淹在前述容器內,並將氧氣通過管子通進液體內。結果這些老鼠竟存活了兩個多小時而未死去。原來,這種氟碳化合物名叫二氟丁基四氫呋喃,其溶氧能力約為水的20倍,所以有充足的氧氣供老鼠生存用。克拉克由此得到啟發,既然這種物質的溶氧能力這麼強,是不是可以用它攜氧作“人造血”呢?於是他又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和研究,以期製得適合人體需要的“人造血”。
但是,克拉克所用的這種氟碳化合物有毒性,還不能用於人體。當這一消息傳到日本後,日本醫生內藤良一便專程去美國拜訪了克拉克,了解有關詳情。他回國後,便和大阪市綠十字醫院的同事們一起,進行了數百次試驗研究,於1978年研製成功了人造血——氟碳乳膠溶液(FDA)。它是一種乳白色膠體。他首先在自己身上輸了50毫升,並無不良反應。最終於1992年2月宣布製造人造血取得成功。
輸注FDA時不必查血型,FDA不帶任何病菌,不會引起傳染病,可存放一年,而天然血隻能存放三個月。但FDA缺乏血小板、白血球及其他血液成分,隻能起到紅血球的輸送氧氣的作用,它對肝髒和腎髒還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一次不能大量輸用。所以,FDA雖因搶救了數以萬計人的生命而取得成功,但目前科學家們仍在尋找更好的人造血。
在1997年歲末,英國科學家就提出用牛羊奶生產人造血漿。2000年,法國科學家宣布一種新型人造血——溴代全氟辛烷,將解決原來人造血不易被人體排泄出去的問題,目前正試用於臨床。能生產人體血紅蛋白的轉基因煙草已培育成功,能生產人體血紅蛋白的轉基因玉米的培育工作也處於試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