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巴斯德消毒法(1 / 1)

1857年,法國裏爾城的製酒廠偶然發生了一起事故:味道可口、氣味芬芳的啤酒莫名其妙地變酸了,一桶桶啤酒堆積如山,賣不出去,酒廠麵臨破產的危險。當時巴斯德(1822—1895)已是聞名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化學教授,老板便請他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盡管巴斯德對這偶然遇到的啤酒變酸的問題是門外漢,但他感到科學家的責任義不容辭,便答應了。他來到酒廠,認真調查研究,仔細查看各個工藝流程,尋找啤酒變酸的原因。他把變酸的酒漿和正在發酵的甜菜汁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並翻閱了許多文獻,煞費苦心地思索著。最後巴斯德把他的研究結果告訴酒廠老板,酒變酸的原因找到了,是乳酸杆菌在搗亂。乳酸杆菌繁殖相當快,但它有個致命的弱點是怕高溫,隻要把酒加熱到一定溫度並保持一段時間,就會被殺死,啤酒就不會再變酸了。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

所謂“巴氏消毒法”即“巴斯德消毒法”,又名“巴氏滅菌法”,就是把待消毒、殺菌的飲料或其他食品盛在適當的容器中,置於50攝氏度~100攝氏度的溫度下——例如用熱水浴,讓其緩緩受熱,並持續足夠的時間,就能對飲品消毒滅菌。這一沿用至今的消毒法目前應用還很廣泛,例如對牛奶、啤酒消毒就是實例。經過巴氏消毒法處理的牛奶,結合低溫冷藏,可使鮮牛奶保持72小時品質不變,因此這種方法對牛奶的保藏意義重大。巴斯德發明這種消毒法的時間是1867年,他對啤酒消毒時的溫度約50攝氏度。

由於巴斯德揭開了發酵的奧秘,找到了防止飲品變質的消毒法,促進了生物學和工程學原理的結合,從而奠定了生物工程的理論基礎,所以通常被人們稱為“生物工程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