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沙眼病毒(1 / 2)

沙眼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曾在世界各地廣泛流行,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不少人因之失明。

那麼,沙眼是如何引起的,又如何防治呢?這是科學家和醫生們都在關心和研究的一個課題,其探索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

最初,一些科學家把凡是沙眼內找得到的細菌,如葡萄球菌、淋球菌、肺炎球菌等30多種細菌都認為是沙眼的病原菌。這就是沙眼的細菌說。

然而,上述30多種細菌接種於人或猴的眼結膜內時,都不能引起沙眼病症狀的發生。而在能引起沙眼的沙眼組織的濾液中,卻怎麼也培養不出任何一種細菌。這樣,轟動一時的細菌說便被否定了。

其後,又有一些科學家提出頗有影響的立克次體說,認為立克次體即沙眼病原。然而,後來許多科學家的研究證明:立克次體非沙眼病原,而是因為立克次體與沙眼病毒在形態上或染色體上比較相近而造成的誤會。上述兩種學說被否定後,1907年捷克科學家提出沙眼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學說。此說雖被科學家們所接受,但這種病毒是什麼?如何把它分離出來?這始終是個未解開的謎。

由於不能分離出這種病毒,這種學說就隻能停留在未經證實的假說階段,而且,由於得不到病毒株,人們對沙眼的傳染、診治、預防、免疫等方麵的研究也就無法進行。因此,盡快地把沙眼病毒分離出來,就成為全世界沙眼病研究者的共同願望。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世界各國科學家們艱辛的勞動卻收效不大,沙眼病毒依然沒有被分離出來。

中國最早的微生物學教授湯飛凡(1897—1958)雖然擔任著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等許多領導職務,工作很繁忙,但仍一直惦記著沙眼病毒的防治研究。1954年初,他得到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專家張曉樓的熱心合作,親自領導、主持和參加了沙眼病毒的防治和研究。

分離沙眼病毒的困難究竟在哪裏呢?為什麼這麼多科學家用了那麼多的時間和勞動都沒有成功?為什麼和沙眼病原體同類的鸚鵡熱病原體,早在1930年就用小白鼠和雞胚這樣的分離技術很容易地分離出來呢?

長期以來,湯飛凡常常思考著這些問題。20世紀50年代的一天,他偶然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毛病會不會出在青、鏈黴素上麵?”因為在把沙眼病人的結膜材料接種到雞胚上時,總要加青、鏈黴素,這是研究工作的常規。這個長期以來沒有引起人們懷疑的操作常規,卻在此時引起了湯飛凡的關注。他想:這個操作常規是根據什麼提出來的呢?是根據分離病毒的經驗製定的。自從病毒被人們一種又一種地分離出來以後,大家都知道它們對所有抗菌素都不敏感。所以,為了控製病人眼結膜裏夾雜的細菌汙染,都用青、鏈黴素。青黴素可抑製革蘭氏陽性細菌生長,鏈黴素可抑製革蘭氏陰性細菌生長,兩種加在一起就可抑製各種細菌生長。

但是,他又進一步想,沙眼病毒是不是同以往分離到的病毒一樣呢?既然其他病毒在光學顯微鏡下都看不見,而沙眼病毒在光學顯微鏡下卻可看得見,那麼沙眼病毒在對青、鏈黴素的敏感性上是不是與其他病毒也有所不同呢?假若沙眼病毒對青、鏈黴素有敏感性,那麼,人們在接種時加的大量青黴素不是已經將它殺死了,那它又怎麼能分離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