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電腦奇才(1 / 1)

被人盛讚為“電子計算機之父”的馮·諾依曼1903年出生於匈牙利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聰慧過人。他六歲時就能用心算做八位數除法,八歲掌握了微積分,十二歲能讀懂《函數論》。他是位罕見的神童,記憶力驚人,他過目成誦,電話號碼簿隻要看一遍,就能記住其中的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他思考問題和進行運算的速度也十分驚人,上學的時候,經常是數學教師剛出完題目,他便把難題解出來。後來,在他領導研製的電子計算機進行初步調試時,他和計算機進行了一次有趣的比賽:具有下列性質的最小冪是什麼,當它的十進數字第四位是7時?結果諾依曼領先於計算機。

過人的天資聰明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嗎?隻有具有聰穎的頭腦才能成為科學家嗎?當然不是。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神童很多,但是能成大器的,畢竟是少數。在科學的崎嶇道路上攀登不僅需要聰明,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奮努力、刻苦鑽研的精神。馮·諾依曼就是如此。他總是一大早就來到普林斯頓研究院,孜孜不倦地工作,決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回家又是通宵達旦地寫作。他的助手曾經回憶馮·諾依曼整理文稿的事情,當時,他已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家,還如此嚴格要求自己,專心致誌地沉浸在工作之中,真是難能可貴。

他初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純數學方麵。在集合論、量子論和算子論方麵,都有創造性的傑出貢獻:他對序數給出了新的漂亮定義,並為數學界普遍采用;他在《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中,奠定了量子力學公理化的基礎;他由於在算子論方麵最富獨創性的工作,被譽為這個領域無可爭辯的大師。1940年,他的科學生涯有了一個轉折,主要精力轉向應用數學方麵並且又作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他參加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解決了不少緊迫的應用數學問題。他在衝激波、流體力學、彈道學、爆炸學等課題方麵,都做了出色的工作。

人們最稱道的是博弈論和電子計算機的開創性研究。博奕,原是賭博或下棋、打牌之類如何獲勝的一種策略。而諾依曼別出心裁地借用它來作數理經濟分析,改變了過去主要用微積分來分析,把經濟問題當作古典力學問題來處理的傳統方法。博奕論已成為重要的數學分支,在科學管理和決策中得到了應用。有人甚至認為,博奕論是“二十世紀前半期最偉大的科學貢獻之一”。在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諾依曼遇到了大量計算上的困難。盡管有成百名計算員終日用台式計算機不停地演算,還是遠遠滿足不了需要。在研究流體力學等問題時,他也碰到了非線性方程等棘手問題。1946年試製出的第一台計算機並不令人滿意,速度不夠快。這時,許多的“好心人”勸他不要冒失敗的風險,停止研製。馮·諾依曼則自己親自設計了各種編製計算機程序的方法;製訂了一種新的“存貯”方法;引入了“代碼”的邏輯體製,通過它,一個固定的線路係統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他還深入研究了人腦和“電腦”的異同,提出了研製自動機和自我複製機的戰略方向。如今,電子計算機能夠迅速地發展和極為廣泛地應用了。

馮·諾依曼——這位多才多藝的偉大學者雖然已被癌症奪去了生命,但他留給後人的科學財富和奮鬥精神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