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漢朝設恒山郡,後又設常山郡,曲陽縣屬之。公元前179年,曲陽改稱上曲陽。
元朝曾一度將曲陽提升為恒州,故曲陽也有恒州之稱,可見曲陽與恒山的曆史淵源之深,恒山勝景之一的北嶽廟,原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俗稱竇王殿,就建在曲陽。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懸空寺
491年,北魏朝廷把道家的道壇從平城移到恒山,當時的工匠們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在建造懸空寺時,工匠們首先要布置橫梁,然後再在山腳下,製造出每一個建築上使用的木質構件。所用的木材是經過桐油泡過的,能夠有效地防止蟲蟻的腐蝕。
用的木頭也是當地產的鐵杉木,這種木頭適合於建築、造船等,以保證懸空寺才能千年不壞。等所有的木構件都造完後,再把它們搬運到山頂拚接起來,最後再用繩索把這些部件放在山腰。
另外,懸空寺的選址也頗有講究。懸空寺所在的翠屏峰從高處看是一個內收的弧形,對麵的橫山主峰也是一個內收的弧形。
兩座山的山峰就像兩隻手一樣包攏著懸空寺,使懸空寺的日照時間很短,避免了暴曬。
建成後的懸空寺距地麵高約60米,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穀,背岩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連。
遠觀懸空寺,其總體布局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布局緊湊,錯落相依,其布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淩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
近看懸空寺,寺內共建有大小房屋40間,全寺主要建築有三宮殿、三聖殿和三教殿三組,三宮殿為道教天地,是奉祀道教之所。殿內幾座塑像都是墨麵烏眉,衣袖帶風,似有飄飄欲仙之意。
三聖殿是佛教世界,殿內的釋迦、韋馱、天女等塑像,端莊正坐,兩旁弟子拱手侍立,形體豐滿,神態感人。
三教殿集我國建築文化之大成,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是聖人孔子,左是道教老子,他們形態各異,集佛教、儒家和道教於一體,充分表現出了各派宗教之間的雍容大度,十分難得。
懸空寺內還有朝殿、會仙府、碧霞宮、純陽宮、樓台亭、寢宮、梳妝樓、禦碑亭等古建築。有古詩生動描繪了懸空寺驚險神奇和動人心魄的景象:
誰鑿高山石,淩空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
後人把恒山懸空寺建築特色概括為奇、懸、巧3個字。
說懸空寺之懸,是指表麵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岩石裏,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
懸空寺之奇,在於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於深山峽穀的一個小盆地內,全寺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既能使古寺免受雨水衝刷,也能在山下的洪水泛濫時免於被淹,還能減少陽光的照射時間,使得懸空寺曆經數千年的風雨、地震等災害的侵襲仍然完好無損,是華夏文明的奇跡。
懸空寺之巧則體現在建寺時因地製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麵建築的布局、形製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鍾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
735年,詩仙李白遊覽懸空寺後,他在岩壁上寫下了壯觀兩個大字,但仍覺得不能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便在壯上多加了一點。
懸空寺就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廟宇閣台,淩空欲飛,因而懸空寺被後人稱為掛在天上的空中樓閣。
懸空寺雖然名為寺,卻以獨特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懸空寺是從原來金代開始,由單一的佛陀世界變成三教合一的寺廟的。在懸空寺千手觀音殿下的石壁上,嵌著兩塊金代的石碑,碑文中讚頌了三教創始人各自不同的出身和偉大業績。
後來,懸空寺時僧時道,僧道融合。明代以前是僧,明清兩代時僧時道,清末以後都是道人,以後又一直是僧人。正因為這種宗教融合的文化,使得懸空寺在曆代戰爭此起彼伏的金戈鐵馬格局中曆經千年而完好無損,堪稱奇跡中的奇跡。
[旁注]
道家我國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後世道教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慎到、楊朱等。道家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等策略,對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