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跨區域河流廣受汙染外,局部性中小河流以及所謂的城市“龍須溝”都難逃被汙染的厄運。上海的蘇州河曾經“黑”臭了80年,而就在筆者居住的廣州市,穿越市區並彙入珠江的大小14條河湧無一例外地都是發黑發臭。
我們來再看看淮河水汙染事件:淮河是我國著名的河流,兩岸生活著1.7億千萬人。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淮河水汙染嚴重。人們飲用這種受了汙染的水,產生各種疾病。淮河兩岸汙染造成了眾多的腫瘤村。三麵環水的黃孟營村長期處在汙染的包圍之中,井水與河水一樣又黑又臭,全村84%的青壯年村民常年拉肚子,育齡夫婦中多數人患有不育症,人口呈負增長,新生兒畸形、早夭現象屢見不鮮。在近10年的應征青年入伍體檢中竟無一人合格。已有54人分別死於各種消化道和呼吸道癌症,其中有兩戶(8人)成“絕戶”。汙染致病,汙染致貧,汙染致命成為村民們難以擺脫的噩夢。
當江河被汙染所侵襲時,與其同吞吐的湖泊就很難獨善其身了。據環保總局發布的環境質量狀況報告顯示,我國“三湖”(滇池,巢湖,太湖)的水汙染正在日益加重;有著“千湖之省”美譽的湖北省武漢市,覆蓋城區的38個湖泊汙染負荷遠遠超過其水環境容量,其中32個湖泊水質為劣V類。而作為雲南省先前尚未遭受汙染的兩大湖泊之一的撫仙湖,目前水質也在開始急劇降低。
還記得太湖藍藻事件嗎?2007年5月,太湖藍藻集中暴發而導致無錫部分地區自來水發臭,無法飲用。原因就是水體富營養化,也就是過多的營養物排入水體,刺激水中藻類大量繁殖,導致水中溶解氧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此時,大量繁殖的浮遊生物往往使水麵呈現紅色、棕色、藍色等顏色,這種現象發生在海域稱為“赤潮”,發生在江河湖泊則叫做“水華”。水體富營養化一般都發生在池塘、湖泊等水流緩慢、營養物容易聚積的封閉或半封閉水域。
以海洋為歸宿的河流湖泊帶給接納者的同樣是汙染。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調查結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汙染。無獨有偶,曾經是我國富饒“海上糧倉”的東海卻在每年4到6月赤潮頻發。專家指出,全國的汙染通過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結果,使中國水汙染的“最後一道防線”已被無情撕破。
可怕的赤潮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係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植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
海水的富營養化也會導致海中浮遊生物異常繁殖而使海水變色。人類不斷將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及農田廢水等排入海洋,汙染了海洋,造成海域的富營養化。海水積累了太多的營養物質,就成為赤潮藻生長的雄厚物質基礎。這是赤潮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種類繁多的浮遊生物,其中多數具有一定顏色,少部分還有發光本領。當港區海麵養分過多時,帶有各種顏色的浮遊生物大量浮於水麵,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赤潮的顏色主要是由引起赤潮的海洋浮遊生物的種類來決定的。由夜光蟲引起的赤潮成粉紅色或棕紅色,而由某些矽藻引起的赤潮呈黃褐色或紅褐色,由某些雙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綠色或褐色,而由膝溝藻引起的赤潮,海水顏色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赤潮並不是像它的名稱那樣,都是紅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