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著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增加財政扶持力度。政府應做好在低碳技術方麵有創新的企業的有力推手,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在稅收上予以優惠,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必要時還要做好“紅娘”,搭好企業與高校等科研機構合作開發低碳技術的橋梁,並積極爭取國內外支持。這就為企業加快低碳技術自主創新的步伐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血液和動力,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了精神支撐和製度保障。
其次是加快有關低碳技術的法製建設,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製度上的保障,使得環境利益及其相關的經濟利益在保護者、破壞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間得到公平分配。在當今世界的發展格局中,走“高碳”的發展模式已經很難通暢,誰掌握了低碳技術誰就擁有了企業持續高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怎麼樣合理利用並保護好這樣一個核心競爭力成了非常重要的課題。這其中,政府在法製層麵上的保障無疑給自主創新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初期,我國的立法建設遠遠落後,造成了許多企業的核心技術的外流而給企業造成了重大損失,也給眾多不願進行研發的企業提供了“搭便車”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許多大企業不願意花大代價進行自主研發,小企業因為研發代價太高而得不到發展的局麵。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行資源集約型發展的今夫,實施國家以及政府層麵的關於保護低碳技術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對於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有利的,它解決了企業的後顧之憂,也在信心上給予了企業以保證。
第三要發揮稅收政策的引導作用,針對低碳技術創新的各個環節,適當調整現行稅製。低碳技術對於產業轉型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們要對照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實施碳稅,在稅種、稅製以及稅收征收方麵進行合理變通,在不加重企業負擔的情況下,對碳稅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實施。在一定的範圍內對低碳排放企業進行規定輻度的稅收優惠和返還,起到取之於民(企業),用之於民(企業)的效果。
第四是綜合運用多種財政支出方式,逐步形成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製。我國的企業在金融危機的大浪潮中實現了由粗放型增長到集約型的平穩過渡,中央政府在出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宏觀背景下,也身體力行連續實行赤字財政政策,2010年財政支出規模更是達到創記錄的10500億元。這麼大的數字除了要繼續擴充我國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外,主要還是用於低碳技術領域的投資。低碳技術的發展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保證。我們要動員企業、政府、國家等社會力量資金來吸納人才,堅定不移的實行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和研發。
第五是大力支持低碳技術創新、應用,加強傳統能源技術攻關,利用科技創新,提高效能,降低能耗。據美國能源調查公司發表的“2009年新能源金融”報告說,在2009年球的可再生能源投資金額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其中,風力發電的投資最多占到38%的份額,其次是生物質燃料為26%,太陽光發電為16%,生物質發電為10%。
結合我國目前在太陽能利用方麵的優勢,在繼續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還要將太陽能利用技術進行創新,運用到社會生活的更多方麵。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電力事業發展方麵,也要結合我國各地的資源和地理優勢,在對煤利用技術進行優化改進的同時,積極發展水電和核電。國家能源局也要在仔細堪查的前提下,對國內傳統能源的存留情況進行及時的吏新和公告,並采取一定的手段,從製度層麵加以限製利用,給企業施加發展低碳技術的緊迫感。
七、直接降低溫室氣體含量的措施
1.森林“碳彙”
在有雪的地方種植樹木,深色的樹冠就會吸收熱量,取代將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的白色地表。在加拿大和西伯利亞的許多地方,這種變暖效應將會大於因樹木生長而吸收碳的變冷效應。而森林“碳彙”易受火災影響。火災頻發可能是今後氣候變暖的一個特征。這又從另一個側麵給“碳彙”工程埋下隱患。你想想,大規模、頻繁的火災不僅會徹底釋放“碳彙”固定的碳,還會釋放被土壤吸收的碳,從而變本加厲還給大氣。這種影響將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