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怎樣才能讓冬天再回來?(4)(2 / 3)

2.土壤固碳

你知道嗎?利用農場土壤也可吸收大氣中的碳。地球上的土壤是碳的一個巨大儲藏所,保存了4倍於大氣的碳,比世界樹木中的碳含量高出3倍。但是世界的土壤在過去1萬年間已失去了大約1000億噸碳,這是由人類開荒耕作和砍伐森林造成的。土壤開墾過後,土壤中的植物根和其他含碳植物就暴露在空氣中,並氧化產生二氧化碳。這些雖然有利於去除雜草,但卻會將原本貯存在土壤中的碳釋放到大氣中。

土壤中的碳既然可以釋放到大氣中,科學家們當然也會想,大氣中的碳也可以被土壤吸收呀。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隻要改進耕作方法,釋放到大氣中的大部分的碳可被土壤重新吸收。

一項研究估計,燃燒礦物燃料產生的15年的排放量,在今後50年內可被吸收到土壤中,但前提是改良退化的土壤,減少侵蝕,並找到無需犁地的耕作方法。

是呀,如果我們能將沙漠變成綠洲,那該多好,那將能固定多少碳呀。可是,如今土壤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我們是該反思我們的行為呀!

3.向海洋施“鐵肥”

我們在第三章講海洋的反饋時,曾說過,海洋的比熱比陸地大,在全球變暖時,海洋往往能吸收來自陸地的熱量,並將這種熱傳到海洋的深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全球變暖的速度。

在講海洋對全球變暖的反饋時,德國魏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發現,給海洋施“鐵肥”有助於浮遊植物的生長,不僅能幫助它們吸收二氧化碳,而且可能對鯨類等瀕危海洋動物有利。

來自14個研究機構的53名科學家,從2002年開始這項研究,他們乘坐一艘考察船,在南極附近海域進行了大規模實驗。科學家們在南緯50度和南緯60度區域選擇了兩塊水域,給海水加入硫酸鐵溶液,同時觀測海水中的化學與生態變化。

觀測表明,用硫酸鐵“施肥”可使單細胞浮遊藻類大量繁殖,而且這些藻類在連續生長3周後開始死亡,死去的浮遊藻類陸續沉到大洋深處。

這意味著什麼呢?

領導此次研究的斯梅塔切克教授說,這意味著浮遊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轉變成有機物的形式。藻類的死亡和下沉就相當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到了海底。

科學家們分析指出,海洋浮遊藻類能吸收人類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的15%,因此如何利用這一可調節的自然機製,將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而且斯梅塔切克教授還說,隨著單細胞浮遊藻類的繁盛,食物鏈上的海洋動物也會更好地生存繁殖,比如沙丁魚和鯨類等,瀕危的鯨類不僅數量可能上升,也會生長得更好。

原先科學家們認為,單細胞海洋浮遊藻類以矽為骨架,在缺乏矽的水域中生長不好,“固定”二氧化碳的效果有限。但這次實驗表明,施了“鐵肥”的藻類在缺乏矽的水域中仍能快速生長,研究人員猜測,浮遊藻類可能以碳元素為骨架,這正是它們能固碳的原因。

不過和大規模植樹造林一樣,人們也存在一個懷疑,“鐵肥”會使海洋浮遊植物大量繁殖,但是一旦這些單細胞浮遊藻類死亡後腐敗分解,也會將有機碳再次轉變成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如果這樣循環下去的話,藻類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就沒有意義了。

但使科學家們聊以自慰的是,上述效應不會出現。不過研究者還認為,海藻大量繁殖對海洋生態係統的影響等問題還不清楚,向海洋施加“鐵肥”吸收溫室氣體最終的可行性仍需進一步研究。

4.碳的墳墓

一個中等大小的火力發電站,發電約500兆瓦,你知道它每小時能排放多少碳嗎?大約500噸,在它30年的壽命中大約排放1.2億噸碳。

一個想法出現了:能不能將排放到大氣中的碳,在它離開煙囪時就捕獲它呢?如果這樣的話,它們就有可能不能進人大氣,當然也就不會增加大氣中碳的含量。這絕對是一個可行的好辦法,目前就有一些國家在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