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天應該是什麼樣的
春天應當是什麼樣的?有人說,春天像本彩色的書:黃的迎春花,紅的桃花,綠的柳葉,白的梨花……春天像本動聽的書:春雷轟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春天像本微笑的書:池塘笑了,酒窩圓又大,孩子笑了,咧開小嘴巴……
從自然的角度看,我們在課本中學到的春天應當是鮮花盛開、蜇蟲昭蘇的季節,這個季節裏生機勃勃、朝氣逢勃!但現實中的春天似乎已經漸離我們而去。就拿微不足道的蟲蟲來說吧(以前都稱蟲子,現在孩子們的書裏都愛稱為蟲蟲了),曾幾何時,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樹上、草中、田裏有各種各樣的蟲蟲,由於部分是有害的,所以大量使用農藥加以滅殺。蟲蟲是被戰勝了,隨之而來的,以之為生物鏈基端的鳥兒也漸漸的淡出了我們的視野,慢慢地我們以前的各式各色的鳥兒從我們視野中消失,我們的耳旁也少了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得了一份清靜。以前農村最為普通的麻雀已經很少見其身影,農民的稻田已經不受其害(曾經是四害之一,後來才弄清楚麻雀不是害鳥),農村的泥房洞中沒有了它們的侵襲,農村的小孩現在竟然認不出麻雀!
愛讀魯迅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以前總覺得他的文章被賦上了某些色彩,加之老師總是要求我們背誦,所以我對於他的文章一直沒有多少好感。但對於這樣一位先生的作品,有兩件我卻總會由衷想起:《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中有一描述: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有類似的描述: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隻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麵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麵,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麵大的竹篩來,下麵撒些秕穀,棒上係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這是從前孩童業餘生活的寫照,其實也是從前農村孩子玩樂生活的描述。對我而言,這也是童年生活的記憶,所以每每到了冬天,尤其是下雪的時候,不自覺地會想起與鄰居一起捕鳥的日子(其實也捕不到幾隻,隻是享受過程而已)。但問題是,現在的農村還有鳥捕嗎?還能捕到鳥嗎?
現在回農村去,很少能見到一些小生物的身影了。春天,應當是小生命們的樂園,應當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季節,但現在農村的春天已經是不同尋常地寂靜了:蟲鳴聲稀稀落落、鳥叫聲寥寥無幾。
真正的春回大地,春暖花開,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二、自殺的鳥群
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它為春天增添了許多色彩。如果沒有鳥類,試想春天會怎樣?
我們將再也看不到報春的燕子,我將再也感受不到鳥語花香的美好,莊家以及林木的害蟲將會泛濫成災,雞、鴨、鵝也會在我們的視線裏消失,一些可鳥類傳粉的植物也將麵臨名頂之災……如果沒了鳥類,人類將陷入不可預見的困境。
前幾年,在崇明曾經發生過一件怪事。一群麻雀飛行到長江口,突然全部墜入大海,形成了麻雀的集體自殺。天蒙蒙亮,人們在堡鎮某處發現了橫七豎八地躺滿了麻雀的屍體。這些不是偶然的事件,其背後反映了人們的無知。
由於大量農藥的使用和工廠汙水的大量排放,使昆蟲、水生動植物體內的含有微量的農藥或重金屬殘毒。而這些殘毒又會通過食物鏈的途徑在鳥類體內富集,造成鳥類大量的死亡或不正常發育。而鳥類的減少,又造成蟲害的猖獗,人們就開始大劑量地使用農藥,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
當然人類的無知並不隻表現在這裏。
森林是鳥類主要的棲息環境和取食場所,是鳥類休養生息、繁衍後代的主要場所。因此這些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鳥類的生存。然而由於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對於自然資源的豪取掠奪,使地球上的森林麵積以驚人的速度在減少,就以世界上最大森林寶藏--熱帶雨林為例,每年以1100萬公頃的速度在消失。由於森林的大麵積減少,鳥類失去了家園,許多鳥類無法生存。因繁殖和棲息條件的改變也會引起鳥類區係組成和數量的減少。
河岸灘塗、湖汊池塘等濕地也是遷徙水鳥主要的棲息、繁殖和取食之地,然而由於人類的盲目圍墾造地、圍湖造田、攔河築壩,使濕地麵積大量破壞,鳥類的棲息區域的環境發生改變,活動範圍和食物大量減少,直接影響了鳥類的生存。由於人為的砍伐森林、排幹濕地、開墾草原,致使世界上2/3的鳥類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許多鳥類被淪為瀕危之列和從地球上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