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研究,距今7000萬年前的中新生代,地球上可能存在160萬種鳥類,以後由於地殼變化和冰川運動等自然環境的變化,使鳥類的數量和種類急劇下降。隨著人類的出現後對自然的開發和工農業的發展,人們忽視了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使鳥類資源進一步遭到破壞,而且滅絕的速度大大加快。有人估計,從十六世紀以來,被人類消滅或因環境破壞而滅絕的鳥類有一百五十種之多。目前地球上僅存鳥類9千多種,其中有些正在走向滅絕之路。據2000年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列出的9300種瀕臨滅絕的危險動物中鳥類就有2100種,超過五分之一。
在鳥類加速消亡的今天,估算鳥類的價值已不再重要,討論鳥類的有益無益更覺愚昧。我們隻有用世界發展觀看待世界,用世界的生態觀對待每一個物種,用世界的道德觀左右自己的行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三、圍剿麻雀的荒唐
麻雀又家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較強。麻雀形不驚人、貌不壓人、聲不迷人。麻雀的確能從人們那兒搶走一些糧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是害鳥也不為過,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麻雀對有害昆蟲的控製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在麻雀多的地區,害蟲特別是鱗翅目害蟲的數量明顯要少於其他地區,這方麵它們對農業生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可惜的是由於過去我們在生態認識上的不全麵,曾對它們進行過大規模的圍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明的遺憾。
20世紀50年代初,麻雀與蒼蠅、蚊子、和老鼠被稱為“四害”,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除四害運動。麻雀作為“四害”,之一,開始受到大規模的“圍剿”。當時全國各地發起大大小小麻雀殲滅戰無數,最高潮的一場戰役則發生在1958年4月19日的首都北京。
為了讓這一仗打得漂漂亮亮,北京市專門成立了以一位副市長為總指揮的“圍剿麻雀總指揮部”,精密部署將全市劃分成大大小小的“戰區”。研究了詳細的“對敵”作戰方案。
19日清晨4時左右,天還沒亮,準備工作已經全麵展開。830多個投藥區撒上了毒餌,200多個射擊區埋伏了大批神槍手。除了這些專業“殺手”外,工人、農民、幹部、學生、戰士,還有許多老人和孩子,人人手持武器,嚴陣以待。到早上5點,北京市圍剿麻雀總指揮王昆侖副市長一聲令下,全城300萬人一起投入了這場空前絕後的“人雀大戰”。
但見寫有全市統一規定標語口號的各色紙旗插滿了“陣地”,紅、黃、白、綠的紙旗子,隨風招展,抬眼望去,遠處的城牆上、城下的建築物上、屋頂上到處都站滿了人,真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幼人人手中都舉著紅旗或拿著笤帚、木棍、竹竿子、墩布、樹枝子,還有人敲盆敲桶、打鑼打鑔……隻聽得陣陣口號聲、咆哮聲、鑼鼓聲、敲盆擊桶聲、爆竹聲、汽車鳴笛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可憐遭遇埋伏的麻雀們早已“陣腳大亂”,“潰不成軍”,隻有四散逃命。隻要看到麻雀飛來,人們就大聲吼叫、揮舞手中的旗幟、掃帚、木棍,使它們無法降落休息。一旦發現麻雀無力支持,降落在地,人們即刻一擁而上,就地解決。落在樹上的,用石塊、彈弓子、火槍打,由於到處都有人呐喊、轟打,麻雀來回亂撲,無論飛到何處都不能落腳,最後累得筋疲力盡,有的甚至在飛行中掉到地上,活活累死。一些疲於奔命的麻雀被轟入施放毒餌的誘捕區和火槍殲滅區,或中毒喪命,或中彈死亡。
在全市人民的努力合作下,戰果相當輝煌。在天壇“戰區”。30多個神射手埋伏在殲滅區裏,一天之中殲滅麻雀966隻,其中累死的占40%。在南苑東鐵匠營鄉承地生產站的毒餌誘撲區,在兩個小時內就毒死麻雀400隻。宣武區陶然亭一帶共出動了兩千居民圍剿麻雀,他們把麻雀轟趕到陶然亭公園的殲滅區和陶然亭遊泳池的毒餌區裏,在大半天時間裏,共消滅麻雀520隻。在海澱區玉淵潭四周十裏的範圍內,3000多人從水、旱兩路夾攻麻雀。人們從四麵八方把麻雀趕到湖心樹上,神槍手駕著小船集中射擊,隻見被打死和疲憊不堪的麻雀紛紛墜落水中。
為了摸清“敵情”,圍剿麻雀總指揮部還派出30輛摩托車四處偵察,解放軍的神槍手也馳赴八寶山等處支援殲滅麻雀。市、區總指揮、副指揮等乘車分別指揮作戰。
當晚,首都舉行了展示“戰鬥”成果的“勝利大遊行”,一隊隊汽車滿載著已滅殺的麻雀和一批“麻雀俘虜”在長安街上浩浩蕩蕩地經過,圍觀的人民無不拍手稱快。到19日下午10時止,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累死、毒死、打死麻雀83249隻。此後的統計數據表明,三天時間共計捕殺麻雀40多萬隻,整個北京城徹底“鴉雀無聲”。
據不完全統計,1958年全國共捕殺麻雀2.1億餘隻,到年底的時候,曾經隨處可見的麻雀,在城市鄉村基本上已經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