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鳥語花香的春天哪去了?(1)(3 / 3)

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我國一直存在簡單地將動物分為有益或有害兩類。例如,狼和虎都是公認的害獸,打狼運動、打虎英雄,在一些地區一度引起轟動。也就是在這之後,虎在中國開始走向滅絕,狼也曾在一些地區幾乎絕跡。

一種動物是有害還是有益?這種判斷僅僅是看它是吃糧食還是吃蟲子,甚至是否吃人,是否影響農林業生產。而不是站在生態係統的角度,從食物鏈的角度去進行分析,忽視了動物在食物鏈中的複雜作用。

對於麻雀,動物學家們也拿不定主意。我國鳥類學家鄭作新認為,麻雀是最常見、分布最廣,而且與人類經濟生活關係最密切的鳥,應對它進行充分研究。於是,他和同事們去河北昌黎和北京近郊采集了800多隻麻雀標本,逐一剖驗嗉囊和胃部,看看它們究竟吃什麼。發現麻雀在冬天以草籽為食;春天喂雛期間,大量捕食蟲子和蟲卵,幼鳥的食物中,蟲子占95%;秋收以後主要啄食農田剩穀和草籽,在收成季節對農區和貯糧是相當有害處的。但在林區和其他地方,害處並不顯著,相反還有一定益處。總之,對麻雀要依不同季節和地區,加以區別對待。1956年10月在青島舉行的中國動物學會全國大會期間,鄭作新指出,麻雀的益害,不能采取簡單的方法,而要根據季節、地區辯證地對待。討論會上許多動物學家呼籲暫緩消滅麻雀。

就此,中國科學院黨組織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寫了一份《關於麻雀問題向主席的報告》,附上鄭作新等科學家的主席。1959年11月29日,毛澤東主席在張勁夫的報告上批示為麻雀平了反。爭議長達四年多的“麻雀案”終於有了結論。麻雀作為一種生活在人們身邊的常見鳥類,免遭滅頂之災。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加快,生態平衡遭到進一步破壞,曾經仿佛是除也除不盡的麻雀日漸稀少,2000年8月,由國家林業局組織製定的《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麻雀列為國家二類保護野生動物,捕殺麻雀也由此變成了違法行為。

但近年,麻雀數量仍在急劇減少,引人關注。研究表明,麻雀的大量減少與各地濫用農藥和除草劑有直接關係。為提高農作物產量,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的農藥使用不斷向高毒、大劑量方向發展。人們除了使用久效磷、對硫磷等高毒、劇毒農藥殺蟲,還使用各種除草劑來除去農田裏的雜草。農藥和除草齊染了麻雀賴以生存的環境。人們使用農藥的時間集中在3~9月,這正好是麻雀的繁殖期,成鳥和幼鳥采食中毒的昆蟲或取食沾有農藥的雜草、種子就會死亡。

同時,人們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再度捕殺麻雀,使其數量驟減。

麻雀雖普通,卻也是生物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它的數量以驚人速度減少,就會成為瀕危物種。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也可能如同東北虎、大熊貓般瀕臨滅絕,令人類悔之晚矣。

四、蝴蝶的販賣與開發

蝴蝶,是昆蟲世界的佼佼者。它美麗的身姿,飛舞在萬花叢中,為春光增色,使大自然生輝。

“化蝶”,在中國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永遠與蝴蝶相聯結,它承載著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一條令人懼怕的毛毛蟲,蛻變為一隻五彩繽紛的蝴蝶,是大自然的神奇,是生命的奇跡。

蝴蝶與蛾看起來有些相似,彼此之間親緣關係也不遠,都屬於鱗翅目昆蟲,但如果仔細分辨,相互之間的差別並不難看出。

從生活習性來看,蝴蝶白天活動,蛾一般是夜間飛舞;蝴蝶色澤豔麗,翅上的圖案醒目而清晰,光澤耀眼,蛾則多數沒有鮮豔的色彩;二者最容易區別的是,在靜息時蝴蝶的雙翅直立與背垂直,而蛾的雙翅則是平麵展開或下垂。

蝗蟲集群遷移帶來的是災難,而蝴蝶如果集體行動,不僅是創造美景而且也創造奇跡。

在我國雲南的大理,在蒼山洱海之間,有著名的蝴蝶泉,每年春天,當百花開放的季節,成千上萬隻蝴蝶飛到泉邊,舉行一年一度的“集會”。不過這都已成為曆史,最近若幹年,已是隻有泉水,蝴蝶卻無影無蹤。台灣盛產蝴蝶,高雄附近的蝴蝶穀和屏東縣的蝴蝶穀,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聞名世界。

在美洲大陸,帝王蝶創造了蝴蝶遷飛的奇跡。帝王蝶又稱黑脈金斑蝶,它的雙翅展開可達8.9~10.2厘米,是一種大型蝶類。它們生活在加拿大和美國北部,而越冬卻在美國南部和墨西哥,每年都要遷飛大約3000千米的距離。至今,科學家們仍在探索黑脈金斑蝶的遷徙之謎。它們為什麼要選擇在遙遠的墨西哥越冬?這些脆弱美麗的小生命,依靠什麼神奇的力量,來完成年複一年艱難的生命之旅?每年的遷飛並不是一代蝴蝶能夠完成的,而是幾代蝴蝶生命的接力棒,新一代黑脈金斑蝶是如何靠著遺傳信息的作用,朝著父輩遷飛的方向前進,準確辨識那遙遠的路程呢?許多問題在等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