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鳥語花香的春天哪去了?(3)(1 / 3)

從學術的觀點來說,有些專家認為,全球變暖並不完全是溫室效應造成的。例如太陽活動周期的變化,地球圍繞太陽運行軌道的某種“擺動”,都有可能;改變太陽對地球的輻射量,從而影響到地球氣候的變化。有些研究認為,溫室效應中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如水蒸氣,大量的水蒸氣會在大氣層中形成雲,關鍵是雲的類型和高度,將影響到它的作用;有些雲可能會強烈吸收由地表反射的長波輻射,大大增強溫室效應;有些雲的作用卻相反,可以反射太陽輻射的短波,降低地球表麵的溫度。還有,海洋變暖的主要範圍在水麵到水下300米,而深層海水的溫度變化較小,整個海洋將通過上下層水的流動混合,減緩海洋溫度上升的趨勢,並減弱全球變暖的影響……

從客觀上來說,這些觀點在學術上有一定的道理,有些則屬於對未來變化趨勢的一種樂觀估計,至少有一部分是能夠讓人理解或接受的。但是,另一些聲音卻在對全球變暖以及人類對此所負的責任表示懷疑,這些論調大多是出於某種利益的考慮,對於全世界的未來而言,實在是顯得“一葉障目,不見南山”!

有些論調顯得漠不關心:地球變暖並不像絕大多數科學家推測的那樣形勢嚴峻,上個世紀地球溫度上升了不到1℃,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地球變暖的過程太漫長了,即使氣溫上升,海平麵上升而影響到了我們的生存地,那也是以後幾十年、幾百年的事情;人類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緩慢變暖的世界,甚至有可能等侯到氣候自然變冷的時代。

另一些論調隻抓住局部的現象,而有意無意地忽視整個趨勢。比如,借助於少數地方氣溫降低,作為“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變暖”的依據;或者根據南極洲部分冰川區域體積增大,混淆整個南極洲冰蓋融化和縮小的事實;或者強調氣候變暖將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將促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還有的人認為,二氧化碳隻是造成全球變暖的因素之一,其他溫室氣體的作用也很大,很多是由自然產生的;也有人以近年來二氧化硫的排放有所減少,來掩蓋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整體仍在上升的事實。

還有一種方法是轉移視線,例如將全球變暖歸因於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層空洞……

凡此種種,通常是出於一些與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工業和商業集團,特別是與開采和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行業有關。因為如果要嚴格控製和大量減縮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必然將影響到這些集團的現實利益。而在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國家正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許多工廠的生產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要減少排放量,就意味著要麼對這些工廠實行關、停、轉,要麼投入相當的資金進行技術改造,這是許多國家所麵臨的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的突出矛盾。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一些國家在麵對全球變暖的問題時產生了許多顧慮,有的反而傾向於回避事實、維持現狀的態度,有些甚至情願接受那些利益集團的歪曲和謬論,這都影響到他們製定政策的態度。

美國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一方麵,美國科學家在對全球變暖現象和溫室效應方麵進行的研究是最早的,研究最深入,成果最多;另一方麵,美國政府在麵對全球變暖的現實時,卻采取了遲緩的對應措施,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願放棄一部分唾手可得的經濟利潤。美國是公認的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但也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雖然它的人口僅約占全世界人口的5%,但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占到了全世界的30%左右;其他發達國家占了大約48%;而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雖然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2/3,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僅占20%多一點。

關於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的另一種態度是:地球確實在變暖,但我們對此無能為力。這種論調很容易被普通民眾所接受:因為麵對廣袤的大氣層,浩瀚的海洋,莽莽的森林,洶洶的沙漠,每一個人似乎都那麼渺小;麵對高大煙囪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傾倒入河流湖水裏的不知名的汙染物,汽車尾氣管噴吐的廢氣,以及通宵閃亮的城市燈火,憑任何一個人的力量似乎都奈何其不得。

但這些都隻是“似乎”,事情並不是這樣的。麵對全球變暖的危機,以否認、回避或漠視的態度來對待,不但於事無補,還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更多。

七、春天還會寂靜嗎

春天,繁花像白色的雲朵點綴在綠色的原野上:秋天,透過鬆林的屏風,橡樹、楓樹和白樺樹閃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輝;狐狸在小山上叫著,小鹿靜悄悄地穿過了籠罩著秋天晨霧的原野。沿著小路生長的月桂樹、莢蓮和赤楊樹,以及巨大的羊齒植物和野花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悅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