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是一項在室內外均可進行的小型球類運動。比賽時,一人或兩人為一方,中隔一網,用球拍經網上往返擊球,使球落在對方場地上或使對方擊球失誤而得分。羽毛球是以軟木托插14~16根羽毛製成。球拍拍麵為弦網,一般重量約120克。這項運動器材設備簡單,便於開展,男女老少都能參加。夏爾丹名畫“羽毛球”

從珍藏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奇美術館內的一幅古畫上可以看出,在18世紀或更早就已有類似現在流行的羽毛球運動。這幅畫是18世紀法國著名畫家J.S.夏爾丹所作,題名為“羽毛球”(“theshuttlecock”)。畫麵上,是一個少女左手拿羽毛球,右手握有弦網拍麵的球拍,球和球拍的形狀都和現在的基本相同,隻是體積較大。

現代的羽毛球運動始於英國。19世紀60年代,一批退役的英國軍官把印度孟買的“普那”(Poona,一種類似羽毛球運動的遊戲)帶回英國,加以改進,成為現代的羽毛球運動,隻是當時的場地中間較狹窄。1877年,第一次成文的羽毛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出版。1887年,英國的巴斯羽毛球俱樂部成立時,修改和統一了羽毛球規則,其中不少條文至今仍被采用。1893年英國羽毛球協會創立。1899年,英國羽毛球協會舉辦了“全英羽毛球錦標賽”,這個傳統性的非正式國際羽毛球錦標賽每年舉辦一次,一直沿襲至今。20世紀初,羽毛球運動從不列顛諸島流傳到斯堪的納維亞及英聯邦各國。隨後又流傳到美洲、亞洲、大洋洲各國,最後傳到非洲。

國際羽毛球聯合會成立於1934年,出席第一次會議的有加拿大、丹麥、英國、法國、愛爾蘭、荷蘭、新西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國際羽毛球聯合會第一任主席是G.A.湯姆斯。1939年國際羽聯通過了會員國共同遵守的“羽毛球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羽聯於1948-1949年度舉辦了第一屆湯姆斯杯比賽(此杯係國際羽聯第一任主席湯姆斯1939年為國際男子羽毛球團體錦標賽所捐贈)。以後每3年舉行一次。在比賽年度的決賽前產生各區優勝者(分亞、歐、美、澳洲4個區,非洲至今尚未參加此杯比賽),然後由各區優勝者在上屆冠軍保持國舉行決賽。但自1978年以後決定不能連續兩次在一個國家舉行決賽。國際羽聯於1956-1957年度舉辦第一屆尤伯杯比賽(英國的H.S.尤伯夫人為國際女子羽毛球團體錦標賽而捐贈的銀杯)。70年代後期,國際羽聯鑒於組織的擴大,國際競賽活動的增多,全英錦標賽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需要,因而決定於1977年在瑞典馬爾默舉辦第一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每3年舉辦一次。

羽毛球組織除了國際羽聯這個國際性的聯合組織之外,歐、亞、美、非等洲也相應地組織了跨國跨地區的洲際羽聯。亞洲羽聯除參加國際性錦標賽外,還組織亞洲羽毛球錦標賽、亞洲羽毛球邀請錦標賽以及亞洲運動會和東南亞運動會的羽毛球競賽活動。

1899年,英國羽協首次舉辦了全英錦標賽,開始是英國範圍各地方協會派人參加,後來逐漸擴大到整個英聯邦。國際羽聯成立後,支持這項傳統性比賽,逐漸成為非正式的世界單項羽毛球錦標賽。它每年3月的最後一周在倫敦溫布利舉行,比賽設5個單項。全英錦標賽截至1981年已舉辦了71屆。在這個比賽中蟬聯男、女單打冠軍3屆以上者給予優勝紀念獎。在1930年之前,英國在全英錦標賽中一直保持全勝的紀錄。30年代後期丹麥崛起,一直到70年代都是英國在歐洲的主要對手。1939年,英國在本土舉辦的全英錦標賽隻獲得1項混合雙打冠軍,而丹麥獲得男單、女雙冠軍。1948年,各項冠軍都為丹麥獲得。40年代以後,美國羽毛球運動得到較快的發展和提高。1949年美國運動員D.G.弗裏曼獲得全英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美國女隊在1954-1967年間多次獲得全英錦標賽和尤伯杯賽的冠軍,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羽壇上出現了亞洲人占優勢的局麵。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和日本等國都擁有傑出的運動員,他們在湯姆斯杯賽、尤伯杯賽、全英錦標賽和世界羽毛球錦標賽中均多次得過冠軍。

1981年7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舉行的第一屆世界運動會上,羽毛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有14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參加了5個單項的比賽。中國獲得男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單打、女子雙打的冠軍,瑞典和英國聯合獲得混合雙打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