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逝世以後,瑞典人非常懷念他,在他150和200周年誕辰時,給他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會。在科平城和斯德哥爾摩都為他建立了紀念塑像,在他的墓地前方有方形墓碑。碑上的浮雕是一個健美男子,高舉著一把燃燒的火炬。
拉瓦錫
1743年8月26日,拉瓦錫出生於巴黎。拉瓦錫與他人共同製定的化學物種命名原則,創立了化學物種分類的新體係。依據化學實驗的經驗,拉瓦錫用準確的語言闡述了質量守恒定律以及它在化學中的運用。這些重要的工作,尤其是他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論、新觀念,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所以拉瓦錫被後人稱為近代化學之父。
在學校時,拉瓦錫就是一個天才男孩。20歲那年,他由於成功地撰寫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設計文章而受到了法國科學院的嘉獎。1768年,他又被法國科學院評選為“名譽院士”。
《化學概要》是拉瓦錫為後人留下的不朽之作,這篇論文的發表標誌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文章中,他除了準確地描述了吸收和燃燒這兩種現象之外,還在化學史上首次開列出了化學元素的準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名稱。是拉瓦錫把化學上所有處於混亂狀態的發明創造整理得井井有條。
作為化學家的拉瓦錫卻是學法律出身的。1763年,年僅20歲的拉瓦錫就獲得了法律學士學位,並且得到了律師從業證書。拉瓦錫的父親就是一位很成功的律師,寬裕的家境使拉瓦錫沒有馬上去當律師,那時他已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常常上山采集標本,這又使他對氣象學產生了興趣。後來,在地質學家葛太德的舉薦下,拉瓦錫跟從巴黎著名的化學教授魯伊勒學習化學。從那以後,拉瓦錫就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恒定律是拉瓦錫對化學事業做出的第一個貢獻。其實在拉瓦錫出生的時候,偉大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恒定律,當時他把它稱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著更多的哲學意蘊。然而,因為“物質不滅定律”缺乏必要的實驗依據,尤其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相當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並不重視,這使“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石灰和硫酸製成了石膏,給它加熱時,石膏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仔細地測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的水蒸氣的質量。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的水蒸氣命名為“結晶水”,從此又多了一個新的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出乎意料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常常使用天平的習慣。由此,他發現了質量守恒定律,並成為他進行思維、實驗和計算的基礎。
燃燒原理是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也是他對化學做出的第二大貢獻。拉瓦錫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拉瓦錫之所以能夠發現燃燒原理,是由於他首次準確地識別出了氧氣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他確認燃燒是氧化的化學反應,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拉瓦錫把這種氣體命名為氧氣,其實就是“成酸的元素”的意思。
拉瓦錫最終排除了當時流傳廣泛的有關“燃素”的錯誤看法。按照那個理論,在燃燒過程中,任何物質的燃燒都是同一種被叫作“燃素”的物質相分離。“燃素”被認為是整個燃燒過程的主導者。
另外,拉瓦錫還識別出了氮氣。其實早在1772年它就被發現了,但卻被賦予了一個錯誤的命名——“廢氣”(即“用過的氣”,也就是缺少燃素的氣,所以不會再被用作燃燒的氣)。拉瓦錫則發現這種“氣體”事實上是由一種被稱作氮的氣體構成的,因為它“無活力”(來源於希臘語azofe)。之後,他又識別出了氫氣,這個名稱的意思是“成水的元素”。拉瓦錫還研究過生命的過程。從化學的觀點出發,他認為,物質燃燒同動物的呼吸一樣,都是屬於有空氣中的氧參與的氧化作用。
1772年的一天,拉瓦錫按習慣稱量了定量的白磷,讓它燃燒、冷卻後再稱量灰燼(P2O5)的質量,發現它的質量居然增加了。他又燃燒硫磺,同樣發現灰燼的質量也增加了。他認為,一定是什麼氣體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於是他又改進實驗的方法:將白磷放進一個鍾罩,鍾罩裏留有的一部分空氣通過一根管子與一個水銀柱(注:測定空氣的壓力)相連。加熱到40℃時,白磷迅速燃燒,水銀柱上升。拉瓦錫還發現“1盎司的白磷大約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燼(P2O5)。增加的重量與它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基本相同”。
拉瓦錫的發現是違背於當時流行的燃素學說的。燃素學說認為燃燒是個分解過程,燃燒產物應該比燃燒物的質量輕。拉瓦錫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上交給了法國科學院。為了充分證明燃素說的錯誤,他又做了大量的實驗。他在1773年2月的實驗記錄本上寫到:“我所做的實驗使物理和化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把新化學命名為“反燃素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