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勒
1800年7月31日,維勒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近郊的艾席斯亥姆,1882年9月23日在哥廷根逝世。在法蘭克福大學預科學習時,他就對收集礦物標本和做化學實驗感興趣。1819年入馬堡大學攻讀醫學,一年後轉入海德堡大學學習。1823年以對尿素的研究獲該校醫學博士學位,接著又去瑞典斯德哥爾摩留學一年,與貝采裏烏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回國後從事化學研究,完成了數量多得驚人的實驗研究工作。他發現了矽烷,分析過大量礦物質並製備出許多稀有金屬化合物,發現碳化鈣並從中製取乙炔,研究出製備鋁、磷的方法,證實氰與水作用生成草酸,分離出鈹,還同李比希合作研究了許多有機化合物,特別是1828年通過蒸發(異構)氰酸銨溶液合成了尿素。這一成就動搖了“生命力論”對有機化學的束縛,為有機化學發展指明了方向。1854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872年獲得該會的考普利獎章。還成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和其他一些學術團體的成員。
在化學教育活動方麵,維勒也作出了不小的貢獻。1825年任柏林工藝專科學校化學教師,學校為他建了一座實驗室,每周有8小時課,外加夜間講座。1828年提升為工藝學校教授。1832年成為卡塞爾高等工藝學院教授,並為籌建化學實驗室而熱心奔走。1836年就任哥丁根大學化學醫學教授。他每天早9-10點講普通化學,每周4次早6-7點講有機化學,另外還擔負每周4次早10-12點指導實驗的工作。在教學中,他不僅翻譯了恩師貝采裏烏斯的《化學教程》,而且親自編寫的教材有《無機化學概要》、《有機化學概要》和《分析化學練習例解》(後改為《礦物分析例解》),它們都經過多次再版,並被譯成法文、荷蘭文、丹麥文、瑞典文、英文廣泛普及。
維勒非常熱愛化學教學,值得一提的是,他對初年級學生也能熱情地指導。雖然在教學方式上他是模仿李比希的吉森模式,但他更擅長給寫論文的學生擬定研究課題和進行指導。就是李比希也對他這方麵的才能有高度的評價。在哥廷根化學實驗室,聚集了很多專攻化學的學生(有許多來自美國),造就了許多化學教師與化學博士。隨著年事日增,維勒把原來擔任的化學講座與實驗指導工作逐步留給了他的門生,但卻以最高教授身份留在實驗室直到去世。
李比希
1803年5月12日,李比希出生於德國的達姆斯塔特。他的父親是一個染料製造商,家中有許多化學藥品。小小的李比希經常自己動手做化學實驗,他對實驗和觀察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青年時代,李比希不遠千裏到波恩求學,他的第一個老師是卡斯特納。後來,李比希又轉到埃爾蘭根大學學習,並於1822年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的題目是《論雷酸汞的成分》。獲博士學位以後,他又到法國巴黎繼續深造。經洪堡特教授推薦,他進入了蓋·呂薩克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在1822-1824兩年的研究中,在探索各種有機化合物的同時,他係統地研究了雷酸鹽。找到了防止雷酸鹽爆炸的填充劑,發現用烘焙過的苦土(MgO)與雷酸鹽相混合,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雷酸鹽爆炸。李比希在1823年6月23日向科學院報告了他的研究成果。當時,會議主持人洪堡特教授對李比希說:“您的研究不僅本身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一成果使人們感到,您是一位有傑出才幹的人。”
1824年,李比希回到德國,擔任了吉森大學編外教授,兩年以後升為正式教授,當時他年僅23歲。
李比希在化學上建樹非常多,除雷酸鹽的研究成果之外,1829年發現了馬尿酸,1830年合成了氯醛和氯仿,1832年和維勒鑒定出苯乙酰基,1834年提出乙醇、乙醚等,都可視為乙基的化合物,並命名了乙基(C2H5-)。
1837年10月23日,李比希和法國化學家杜馬合作,在呈送法國科學院的論文中指出:“無機化學中的‘基’是簡單的,有機化學中的‘基’是化合物,這是二者的不同點。但是,在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中,化學的規律是一樣的。”
李比希還於1837年提出了有關多元酸的理論,開展了對有機酸的研究,說明了酸和氫的內在聯係。1839年,李比希研究了“發酵”和“腐敗”問題,對“發酵”和“腐敗”做了理論說明。同時,他還研究了尿酸的衍生物、生物堿、氨基酸、胱胺、肌酸等多種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
對於化學教學,李比希一貫盡心竭力,自1824年回國後,他發現德國的化學教育落後於法國,許多德國大學沒有化學教授,化學課由醫學博士講授。化學實驗教學的條件就更差了,全國隻有湯姆遜設立的一處實驗室,一些著名化學家的實驗室,都是私人性質的。隻能接受一兩名學生做專題研究。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李比希加強了對實驗室建設和化學教學法的研究,使化學教學真正具備了實驗科學的特色。他的努力得到了校方和國家的支持,經過兩年努力,他在吉森大學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實驗教學係統,他的實驗室可以同時容納22名學生做實驗,教室可以供120人聽講,講台的兩側有各種實驗設備和儀器,可以方便地為聽講人做各種演示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