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比希建立的實驗室後來被稱為“李比希實驗室”,由於這一實驗室培養出一大批第一流的化學人才,所以成了全世界化學化工工作者注目和向往的地方。李比希實驗室科研和教學的風格,很快傳遍了全世界。李比希還製造和改進了許多化學儀器,如有機分析燃燒儀、李比希冷凝球、玻璃冷凝管等等。這些儀器方便耐用,所以德國的儀器製造商紛紛大量仿製,向外國輸出。
李比希對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農業化學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發明和改進了有機分析的方法,準確地分析過大量的有機化合物,合成過氯仿(CHC13)、三氯乙醛(CCl3CHO)和多種有機酸,他還曾與他人合作,提出了化合物基團的概念以及多元酸的理論。李比希開創了農業化學的研究,提出植物需要氮、磷、鉀等基本元素,研究了提高土壤肥力的問題,因此,他被農學界稱為“農業化學之父”。
李比希一生獲得過許多榮譽,1860年被選為巴伐利亞科學院院長,還曾被選為德國、法國、英國、俄國、瑞典等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或名譽院士。
1873年4月18日,李比希因感冒逝於德國的慕尼黑。
徐壽
徐壽,字雪村,江蘇無錫人,5歲喪父,家境貧寒,其母操織教子,送徐壽入私塾受學,曾應童子試。17歲喪母,遂輟學謀生。
徐壽自幼敏於思索,勤於製作,對“博物格致之學”有濃厚的興趣。清道光、鹹豐年間,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徐壽有機會接觸到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博覽群書,涉獵廣泛,“積歲勤收,凡數學、律呂、幾何、重學、化學、礦石、汽機、醫學、電學、靡不窮委竟源”。同時,他的製作技巧也日臻嫻熟,他曾自製指南針、象限儀等器具,仿製的墨西哥銀元幾達亂真,被收入倫敦博物院。
鹹豐十一年(1861年),清朝統治者提倡興建近代工業,因具有“奇才異能”,徐壽被曾國藩招聘進安慶軍營內軍械所專事創製輪船。當時,安慶軍械所尚以手工作業為主。徐壽進所後,首先著手試製船用動力機。他雖然在數、理、化方麵有較深的造詣,但因缺乏製造近代機械的實際經驗和必需的技術資料,所以困難很大。徐壽與華蘅芳等技術人員,僅靠當時能看到的關於蒸汽機的零星資料,用手工製成蒸汽機的每一個零件,經過反複試製和多次挫折,在短短的3個月時間內,於同治元年(1862年)8月,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該機的結構與當時居世界先進水平的往複式蒸汽機相類似。蒸汽機的製造成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機器製造業、農業和其他工業的發展,也為機動輪船的製造創造了條件。
徐壽在江南製造局從事翻譯工作17年,介紹了大量的西方科學成果,為啟發國人正視西方科學技術,加速中國工業近代化進程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徐壽翻譯的著作如《汽機發軔》《化學鑒原》《測地繪圖》《西藝新知》《火藥機器說》等共有13餘種、100餘卷。在化學方麵,徐壽取得的成就尤為顯著。同治十年,他翻譯的《化學鑒原》一書,編入了中國最早的中文化學元素表,並使用取英文第一音節造新字的原則來確定化學基本物質的命名,這一原則一直被沿襲運用。同時,他還為江南製造局自煉鋼鐵、自製火藥、鏹水作出了貢獻。徐壽翻譯西書的影響傳及國外,日本政府曾派柳原前光等到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考察學習,購取譯本歸國仿行,致使日本化學譯名與中國多有相同。他創造的鈉、鎳、鋅、錳、鈷、鎂等中文譯名,沿用至今。徐壽以深明器數、博涉多通,名噪一時,清同治皇帝曾賜匾徐壽為“天下第一巧匠”。
徐壽翻譯、著述了大量科技著作後,尤“恐學者難尋門徑”。光緒五年(1879年),他與英國人傅蘭雅共同發起、創辦了上海格致學院。該學院創辦初期,曾經因經費短缺而陷於困境,徐壽不但取出自己的積蓄1000銀元,還上書李鴻章陳述創辦學院的好處,得到支持,從而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紛紛解囊相助,辦學得以順利進行。格致學院講授西學、西藝,首創“示教實驗”的教學方式。在講授書本知識的同時,還向學生展示西方各國先進的機器、工具、材料、模型、圖書等實物,讓學習者在理性和感性上都獲得啟發。格致學院創辦以來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凱庫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