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rian Jaya的數百個巴布亞部落中,最與眾不同的是高地人,他們是惟一身著一種非常奇特“著裝”(傳統的keteka,即用葫蘆製成的陰莖端鞘)的部落。koteka的形狀、體積和長度視種族淵源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佩戴位置都一樣,即在“舉槍敬禮”的位置上。
當國外遊客走出機場時,會親眼目睹赤身裸體的Dani族人走在前往城裏的集市或從集市返回他們偏僻山村(往往要在山裏走上好幾天)的路上,也會看到“現代”的印度尼西亞人開著付出昂貴運費用飛機運抵的聒噪的摩托車或小巴招搖過市,這兩者間形成的強烈反差是他們初來乍到所經曆的第一次文化衝擊。這些印度尼西亞移民大多是信奉穆斯林教的爪哇人,當地的商業和行政機構幾乎都由他們控製。實際上,能講印度尼西亞語的Dani族人寥寥無幾,這是這兩個世界的人如今仍然各自過著互不幹涉、互不融合的生活(一種是幾千年前原始部落的生活,一種是現代的生活)的又一證明。
裸體的雅馬拉比底人
達都瓦拉村的印第安人叫“雅馬拉比底人”,約200多人,分別居住在6個大茅草屋裏,這些茅草屋環繞著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操場分布。操場中央有兩個小茅草棚,是村裏舉行集體活動的場所。村裏的印第安人無論男女老幼全是裸體。男人們身上塗著自製的顏料,畫著各種圖案。
為你化妝
來到雅馬拉比底人這裏,好客的人們會為你化妝。他們請一位印第安婦女往你的臉上和胳膊上抹顏料。據說,這是全村最有本事的婦女,具有百步穿楊的本領,能讓她化妝是客人的榮耀。她不但在你的臉上畫了兩個圖形,而且還會在你的胳膊上畫兩條誇張的魚。這些圖案和中國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圖案是如此相似,會使你仿佛覺得自己回到了原始社會。
不怕羞的姑娘
這裏的辛古河是一條印第安人視其為神河的河流。河水不涼也不熱,在這裏洗澡,你會感到暖暖的很舒服。雖然河水很舒服,但是很可能遇到令你尷尬的事情:當你正在享受大自然帶給你的快樂的時候,突然,通往村子方向的小路上會飄飄然走來幾個姑娘,她們身材勻稱,一絲不掛,頭上頂著水桶,說說笑笑,全然沒有注意到有人在遊泳。即使看見了你以後,她們也沒有回避的意思,一切都是那麼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她們頭頂水桶,大方地從你麵前過河,然後把水桶放在岸上,開始嬉水、遊泳和打鬧。她們旁若無人地上岸往身上抹肥皂,上下搓著,然後再跳下水去衝洗。姑娘們鬧夠了,便每人打滿一桶水,頂在頭上向家裏走去。
茅草棚
雅馬拉比底人住在茅草棚裏,當你走進了草棚,就會發現它其實有一個排球場那麼大,五六根柱子上拴著七八個吊床。這裏還有兩根柱子是專門用來招待親戚和朋友的。當然,來人須自帶吊床。草棚的一角還有一個用白布遮擋的地方,那是一間密室,每個家庭都有,主要是給婦女分娩和9歲以上的女孩關禁閉用的,任何人不許入內。孕婦生第一胎時,產後要在裏麵呆6個月;生第二胎時,呆3個月;第三胎以上,隻呆2個月。村子裏凡9歲以上的女孩都要在密室裏關上6年,不得外出,直到15歲才能自由活動。草棚裏安安靜靜,雖然有人來回走動,但一切都那麼井然有序。
胡利部族的奇特風俗
土耳其人的婚姻習俗,有一種傳統的獨特的儀式,叫“新娘澡”。那就是在婚禮前一天,新娘或她母親邀請一些女友女眷去澡堂洗澡。親友到齊後,新娘由人領著在澡堂裏轉一圈,親吻長輩們的手。新郎的母親向新娘的頭上撒錢或贈送表示吉祥如意的禮物,姑娘們在音樂伴奏下歌唱起舞。“新娘澡”有時從白天一直持續到夜晚。儀式進行時,新娘腳趾要染成紅褐色,並規定由婆婆染右腳趾,由媒婆染左腳趾。
舉行“新娘澡”的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送去洗澡時穿的服裝,肥皂香料和染腳趾用的染料。有的還要給女方家裏送去烤羊肉串等佳肴。舉行“新娘澡”儀式時,新郎要在家裏宴請男客;有些地區,也同時舉行“新郎澡”,由新郎邀請小夥子們參加。在土耳其東部地區,舉行“新娘澡”儀式至今仍被認為是一件大事,因為母親們可在參加“新娘澡”的姑娘中給自己的孩子物色對象。
土耳其人結婚要舉行的另一項儀式是“染指”。“染指”一般在晚上舉行,由新郎的嫂子或媒婆把新娘的右手或雙手的手心和手指染成石榴紅色,以示吉慶。有的地方也為新郎染指,但隻染左手小指。據說顏色染得好壞,預示婚後生活是否美滿。新娘在“染指夜”要更換幾套新衣和燒掉一件舊衣,表示新生活開始。參加染指儀式的女友們要邊哭邊唱有關“染指”的民歌,表示依依惜別之情。
每當新郎家到新娘家接親,新娘的親屬總要同新郎的親屬“爭吵”一番,不願把姑娘嫁給對方,並且要求把新娘“贖”回來。及至迎親車隊載著新娘向新郎家出發,新娘的親屬們還要“百般阻攔”一番,把長條凳、垃圾箱等扔在路上,阻攔車隊行進。這一切,都是表示對出嫁難舍難分之情。
新娘來到婆家門前,又有“進門”儀式。這時新郎家要在大門口宰羊或小牛,用牲口的鮮血點染新娘前額,以示福祥,同時向客人散發混雜著麥粒、糖塊和錢的禮物。新娘踏進門檻,要踩著鋪在地上的羊皮進房。據說,讓新娘腳踩羊皮,一則可以使她的性格變得象羊羔那樣溫順,二則是祈求婚後幸福多如羊毛。
婚俗儀式雖然不少,但土耳其人在舉行這些儀式時是相當文雅的,並沒有鬧哄哄的現象。待到正式婚禮,為新人祝酒之後,一般是再舉行簡單的舞會,舞伴也都是直係親屬,能夠和新娘共舞的,除新郎外,隻有她的近親。
奇特的挪威風俗
挪威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其北部延伸到歐洲最北端。南與丹麥隔海相望。挪威領土南北狹長,海岸線異常曲折,沿海島嶼很多,達15萬個,故被稱為“萬島之國”。
挪威的風俗習慣很有些奇特之處。在挪威最流行的是紅色,女孩的大衣、兒童的滑雪衫或是男人氈帽的鑲邊全是紅色。
挪威人的飲食大都很簡單,聖誕節的聖誕晚餐吃烤餅。平常日子多喜吃海鮮品、肉腸、熏魚、酸菜及各種乳製品。
挪威人有一種奇特的禮節,即人與人談話時要保持固定的距離。認為談話雙方相距1.2米左右是最佳的合乎習慣的距離。否則超越或不足該國人的習慣距離都要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舉動,會把談話氣氛衝淡或出現不愉快的拘謹。守時是挪威人的特殊習俗,不守時不但失禮,還視為不守信用,萬一因某種原因不能守時,應先打電話,說明原因,取得諒解。
挪威忌諱“13”和星期五,故不要談“13”和星期五的話和事。室內不要戴帽子,也是挪威的習俗。不要驚嚇河鳥,因河鳥是挪威的國鳥。挪威人民非常愛這種鳥,政府規定不準捕捉或損害河鳥。
若第一次拜訪或應邀出席家宴,客人如能帶去一束花或糖果作為禮物送給女主人,那將是非常受歡迎的。在吃飯期間,客人應向主人祝酒,但這隻限於客人在6位以下的時候,如果超過6位,就不可以向女主人祝酒,因為如果客人都向女主人祝酒,無疑會使她喝醉。散席時,務必向女主人正式道歉。
愛你就咬你的奇特風俗之謎
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的排瑤每當農忙時節一過,未婚的青年男女便分群結隊外出做客“串情人”。不管到哪一個寨子,該寨的異性青年都會熱情款待來客。他們擺起歌堂,互相對唱,通過對唱,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在交往中情投意合者,總會通過眼色心領神會地雙雙對對離開歌堂,走出寨子,到幽靜的山林中傾訴衷情。如果談得情深意篤,雙方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的時候,情哥哥就會捧起情妹妹的手,在情妹妹的右手背上咬一口,情妹妹也會捧起情哥哥的左手在情哥哥的手背上咬一口,以印下看得見、摸得著的傷痕為戀情的見證。戀愛發展到“咬愛”,已是難舍難分,至死不移的程度了。
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福建多山,素有“東南山國”之稱。由於山的阻隔及不同區域曆史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差異,形成了福建豐富多彩的民俗旅遊景觀。
奇特的惠女服飾
福建惠安沿海一帶的婦女,素以吃苦、耐勞、儉樸、持家名聞遐邇,同時更以其奇異的服飾蜚聲海內外。惠女雖屬漢族,但其服飾卻與漢族傳統服飾迥然有別。不論春夏秋冬,也不論田間地頭,采石場上,你總能看到惠女們披花頭巾、戴金色竹笠,上穿胡藍色斜襟短衫,下著寬大黑褲,勤勞、健美的身影。花頭巾的花是小朵的藍色花,襯以白底,顯得活潑、亮麗;頭巾緊捂雙頰,隻露眉眼和嘴鼻,襯出惠女含蓄和恬靜的美;最奇特的是惠女的著裝,胡藍色的斜襟短衫短僅及肚,黑色褲則寬大飄逸,褲頭隻到臍下,令人風趣地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惠女服飾雖曆千年略有衍化,但風格依舊,盛行不衰。因而引人注目,發人探研。隨著閩南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經濟發達和旅遊業的飛速發展,惠女形象已走出八閩,蜚聲海內外。
多姿多彩的佘族風情
福建是著名的佘鄉,佘族人口占全國佘族總人口的40%以上。佘族婦女勤勞樸實,其裝束打扮具有濃鬱的民族色彩。喜在衣領、右襟、袖口和圍裙上,刺繡花鳥及豔麗的花紋;腰束彩色條帶;頭發盤梳成螺式或截筒高帽式,發間束紅絨線,配以銀質頭飾。這種獨特的裝束,稱為“鳳凰裝”。隨著年齡的變化,鳳凰裝在頭飾,發型及服裝上各不相同,可分為“小鳳凰裝”、“大鳳凰裝”和“老鳳凰裝”等。
佘族婦女不僅服飾俏麗,奇風異俗更是誘人神往。佘族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認識後,男方托媒說親,經媒人撮合,女方(稱“少娘”)便要出嫁了。少娘出嫁不論其心情如何,都要以歌當哭,兩天兩夜的“哭嫁”之後,方舉行各種傳統風趣的儀式進轎,抬入男家。因傳少娘是高辛帝的公主,故拜堂時行“男跪女不跪”之禮,更顯佘族婚禮之獨特。“鬧新房”時男女盤歌,通霄達旦,欲罷不能,文明而不失詼諧,熱烈而不失高雅,如同一場高潮疊起,引人入勝的賽歌會。
佘族有自己的氏族節日。農曆三月三煮“烏稔飯”祭祀祖先,除對歌盤歌以外,還表演傳統的“加官舞”、“八仙舞”、“龍頭舞”等,熱鬧非凡。除此之外,四月初八做麥精飯,十月祭多貝大王,都是隆重熱烈的節日。幾乎所有佘村都有祠堂,各個宗族各有刻有龍頭的祖杖,為佘族圖騰的主要標誌。目前,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祭祀佘族始祖盤瓠王的中華佘族始祖宮已通過總體規劃,正在興建之中。媽祖宮位於寧德市佘鄉金涵村,與霞浦赤岸、周寧鯉魚溪、霍童支提寺、福鼎太姥山連成一氣,形成獨具特色的佘族風情旅遊線。
蔚為奇觀的福建土樓
用最古老的方式建造的規模龐大的福建土樓,以其悠久的曆史、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築、恢宏的規模,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觀。它不僅引起了建築界的注意,同時也吸引了曆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俗學等中外學者專家的濃厚興趣。大批海外旅遊者也樂於專程前往,一飽眼福。
福建土樓主要分布有閩西、閩南的永定、南靖一帶。早在1900多年前,中原一帶曆經變亂,舉族南遷的客家人,幾經輾轉,來到閩西南一帶的山區,為避免外來衝擊,他們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土樓。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這些大大小小的土樓奏出的便是一曲氣勢恢宏、古風沉鬱的旋律。土樓主要分圓樓、方樓、五鳳樓三種。五鳳樓主要分布在永定縣一帶,曆史最悠久,是一種中原四合院式民居在福建特定環境下衍變的產物。“三堂兩落”的五鳳樓保持了明確的中軸線和規整、內向的傳統布局。兩側橫屋是四合院廂房的加高,後進的正房變成高大的主樓,這種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和諧統一的建築構思,既顯示了封建宗法製的尊嚴和古樸莊重的藝術風格,又體現了土樓與中原文化千絲萬縷的聯係。方樓是從五鳳樓中演變出來的一種,加強了防衛性,建築構造趨於簡單,因而成了客家人廣泛采用的住宅。現存方樓數量最多,僅永定一縣就有方樓4000餘座。
福建土樓中最為奇特壯觀的要數圓樓。居高俯視,它依山傍水,環環相連,如神工造就一般,令人歎為觀止。外國友人將其形象地喻為“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天上降下的飛碟。”與高樓相比,圓樓對風的阻力要小得多,抗震能力要強得多,可獲得最好的通風和采光,任何一個房間都是圓周上的普通一點,嚴格的平等有利於家庭內部的分配和均衡。
最大的圓樓是永定縣大竹鄉高頭村的“承啟樓”,直徑達73米,全樓三圈四層,共400個房間,住60餘戶,400餘人。永定縣的“如升樓”怕是圓樓中最小的了,共12層12間房,住6戶人家。最古老的圓樓要數華安縣沙建鄉的“齊天樓”,有600多年的曆史,此樓大門朝南曰“生門”,嫁娶由此進,西門曰“死門”,殯葬由此出,是一奇特風俗。
雲霄縣深土鄉東平村,當地人稱之為“八卦堡”,整個村子由五圈圓環構成,中心是完整的圓樓,外圍四圈斷斷續續按八卦陣布局,環繞四周,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向心力與凝聚力在客家人中潛移默化的影響。
崇蛇護魚的奇俗
漳州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至今還流傳著古老的崇蛇習俗。三平村一帶生長著一種黑色無毒蛇,大的長1米餘,小的僅1尺多長。當地人把蛇當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稱蛇為“侍者公”。他們認為家裏有蛇是吉的象征,越多越吉利,因此蛇曆來受保護。人不怕蛇,蛇不怕人,人蛇共處,習以為常。有時蛇會鑽進被窩,卷曲在主人的腳旁,若夜間行路不小心踩到蛇尾,被蛇咬上一口,也一笑了之,決不報複。有蛇穿堂入室,主人亦會高興地誇耀說:“侍者公到咱家巡平安了。”這種崇蛇習俗的由來,說法不一。一說1000多年前,這裏的深山密林中,常有蛇妖出現,危害群眾。到了唐代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僧人楊義中用法刀製服了蛇妖,從此蛇妖改邪歸正,成為義中和尚的隨從侍者。另一種說法是,福建古代居住的閩越族,是以蛇為圖騰加以崇拜的,三平村崇蛇是一種上古遺風。
閩東周寧縣城西5公裏的浦源村,有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溪長不足半公裏,寬僅3.4米,但卻棲息著六七千尾五顏六色的鯉魚,人稱鯉魚溪。這裏居住著宋代從河南遷徙來的鄭氏後代。千百年來,他們在溪中飼養魯魚,從不捕食。淳樸的民風,使鯉魚習性與眾不同,它們與人相親,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出現溪中彩鱗翻飛、溪畔笑聲琅琅的人魚同樂的動人情景。若投以食物,魚則歡騰跳躍,爭相逐食,還會親熱地行吻手禮。每當山洪暴發,鯉魚就會咬住溪邊的蒲草,不願隨波逐流而去。每有死魚,村民必撈起,將其安葬在魚塚之中。
印度洋“黑色土著”部落
在浩瀚的印度洋中,有一片漂浮著的群島,那就是安達曼群島。在這個島上的熱帶森林裏,至今還生存著仍然過著原始生活的民族——雅拉瓦族(Jalawas),人們稱他們是“黑色土著”。
大人也像十來歲的孩子
阿倫和西克是兩位印度漁民,他們駕著獨木舟帶我們去找雅拉瓦人。由於雅拉瓦人凶猛好鬥,與島上的其他民族長期交惡,當地政府業已禁止人們再到那裏去。幾個世紀以來,安達曼就以“可怕的島嶼”著稱。
有很多關於雅拉瓦人的傳說。傳說一些海上遇難者被他們殺害和吃掉,一些印度小孩被他們從家裏掠走等等。總之,傳說中的雅拉瓦人是個極其野蠻和落後的民族,去他們那裏的外人很少能活著出來,連一些人類學家也不敢在他們那裏長時間逗留。雅拉瓦人全都裸露著身子,隻在腰間係條用樹皮做的繩子。他們皮膚光滑、黝黑,身材瘦小,大人也像十來歲的孩子,表情靦腆、溫和、熱情,還有點淘氣的樣子。
他們的體溫38度
就膚色和體形來看,雅拉瓦人很像非洲中部正在消亡的另一個民族俾格米人(人稱“矮人”),由此可以推斷他們的祖先在非洲。然而,乘坐獨木舟是絕對來不了這個地方的,他們到底是怎麼漂洋過海來到亞洲的呢?
一些人種學專家認為,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由於地球兩極的冰凍現象,這裏的海平麵很低,非洲大陸和亞洲幾乎是連在一起的,雅拉瓦人很可能是那個時候來的。後來海平麵逐漸上升,印度洋上的群島與非洲大陸分離,安達曼島也成了與世隔絕的地方。據史料記載,在大約7世紀時,有中國和阿拉伯的探險者在這裏上岸,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外人到這個島嶼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