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理論起源(1 / 1)

愛因斯坦是最先模模糊糊領悟到後來稱為“大爆炸”的人之一,他對這種設想深惡痛絕。1917年,他意識到他的廣義相對論意味著宇宙或者在收縮,或者在膨脹。他給他的方程增加了一個項,後來稱之為宇宙常數,這是一個附加因素,可以使宇宙體積的變化忽略不計。

後來,天文學家們收集到了確鑿的證據,表明星係的確在膨脹,離開地球的距離以及彼此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愛因斯坦因此有個著名的論斷,認為其宇宙常數是他的“最大錯誤”。

“大爆炸”理論幾乎從問世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

通過間接測量星係之間的距離以及星係漂移的速度,著名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得出結論認為,宇宙大爆炸距今已有20億年曆史了。但是地質學家利用鈾衰變為鉛的速度卻計算出地球本身的年齡為40億年。

這一矛盾很快得到了解決。星係的移動速度是根據星係光線紅移量測定的,這有點兒像遠去的輪船汽笛聲,音量急劇下降。對星係距離的測量甚至就更不確切了。人們不得不進行這樣的推理,即如果能夠在某個天體附近並一覽無餘地盯著看的話,該天體的亮度該有多大。通過將這種假設的固有亮度與實際上抵達地球的光線亮度相比較,我們就能估算出該天體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了。

直到1965年前後,該理論的擁護者還沒有懷疑者多。當時天文學家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了無處不在的背景輻射,這是最初大爆炸留下的餘光。再加上對最初大爆炸後形成豐富輕元素的預言得到驗證,大爆炸理論似乎可以蓋棺定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