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曆史上,元、明、清三代是定都北京的統一王朝。元朝玉器藝術仍在形神兼備的創作道路上前進,僅在做工上較為粗放。明代中期玉器漸脫離元朝做工而出現忽視生活的擬古主義傾向,商品生產盛行,粗製濫造成風,產生了狂放無法、隨意碾琢的扭曲現象。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時期,玉器藝術仍沿襲明代中晚期的擬古主義道路,做工上力求工整精致,藝術上、產量上均達到新的曆史高峰。清代晚期遭受外侮侵略,國力衰竭,玉器藝術一落千丈。1911年清帝遜位,清代玉器藝術也隨之而隕落。
木雕
木雕就是以木料為材料,經過人們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我國的木雕種類繁多,遍布於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東陽木雕、廣東金漆木雕、溫州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人稱“四大名雕”。其他種類如: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蘇州紅木雕、劍川雲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樺木雕、泉州彩木雕……這些木雕都是因產地、選材或工藝特色而得名,有的曆史悠久,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和傳統特色,能工巧匠,樹幟各地;有的雖是後起之秀,但木雕技藝日漸精湛,造型也日趨完美,還具有非常鮮明的地方特色。
一般把木雕分為兩大類:工藝木雕和藝術木雕。工藝木雕通常是指流傳在民間,有悠久的曆史和強烈的民族傳統色彩,講究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工藝木雕又分純觀賞性和實用性兩類。觀賞性木雕是陳列、擺設於櫥、窗、台、幾、案、架之上,供人觀賞的小型的、單獨的藝術品。它是利用立體圓雕或半圓雕的工藝技術雕製,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有花卉、飛禽、走獸、仕女、曆史人物等,還有一些反映現實生活,有思想意義的作品。如溫州黃楊木雕,產品受清末文人畫的造型風格和線條影響,刀法純樸圓潤、結構虛實相生,有詩情畫意的特色。實用性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藝裝飾的、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品。如:宮燈、落地燈、屏風、鏡架、筆架、鏡框、鍾座、首飾盒、佛龕以及建築部件、家具雕飾等。還有專為其他工藝品配製裝飾的幾、案、座、架,如玉器、牙雕、花瓶、首飾、瓷器等,這些藝術品在木雕的裝飾下,主體突出,整體豐富多彩,增強了藝術欣賞價值。
家具上的木雕裝飾
在各種木雕藝術中,工藝木雕雖是根據某種裝飾需要(它們大到傳統建築、古典家具、寺廟、神壇;小到生活用具、案頭擺設),但卻是雕刻藝術中的精華部分。由於這種木雕需求量大,應用範圍廣,所以一般是由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老藝人或工藝美術師設計、雕製,再由工藝嫻熟的工人大量雕刻複製的。因此在題材的表現形式上就有一定的規範和程式,製作工序也很明確,分出坯、修細、打磨、上光、配置、底座等流水作業。
那麼什麼是藝術木雕呢?一般是指構思精巧,內涵深刻,有獨創性,能反映作者審美觀、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的作品。藝術木雕一般都是由作者一手設計製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終貫穿並把握創作的意念與追求。藝術木雕的創作方法除了與其他雕塑材料一樣是用形體來表現客觀世界的人和物,或寫實、或誇張、或抽象,還要結合利用木材的特性,從原始材料的形態屬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體現木雕藝術的趣味和材質美。藝術木雕的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一方麵取決於作者的藝術素養及興趣愛好,另一方麵也是取決於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紋理,也就是“因材施藝”。藝術木雕的表現手法豐富且不拘一格,有的大刀闊斧、粗獷有力;有的精雕細刻、線條流暢;有的簡潔概括,巧用自然美。好的藝術木雕不僅是雕刻家心靈手巧的產物,而且也是裝飾、美化環境、陶冶性情、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因此具有比較高的收藏價值。
木雕的形式通常可分為兩種:“獨立式”和“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來自由放置,並且從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見的所謂三維空間藝術的圓雕而言,通常是被作為室內的陳設品或案頭擺件。後者是指用於裝飾建築物室內牆麵或門窗等固定空間的浮雕而言。這類浮雕通常采用高、低、鏤、透、通等多種手法來表現。雕像略微突出的稱作淺浮雕;雕像在底麵上十分突出的稱作高浮雕;浮雕的周圍被鏤空,使雕像如剪紙般顯出清晰的影像效果被稱為鏤空雕;雕像的構圖層次多,一層一層雕進去,除了最後的背景,前麵部分與底麵沒有關係的又被稱為透通雕。透通雕的特點是主要融合各種雕法於一個畫麵上,是表現多層次的作微俯立體型的全麵鏤空雕刻,作品有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主要用於傳統的古建築木雕裝飾上,如廣東的金漆木雕就是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獸蟲魚和各種圖案集中在一個畫麵上,並以“之”形與“S”形的徑路來區分不同的情節和場麵,鏤通層次一般在二至六層,雕工細致已近於牙雕,層次豐富,立體感強,在狹小的麵積上,表現出廣闊的空間。也有一些浮雕本身就是獨立的藝術品,可根據環境需要和個人的喜好自己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