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
根雕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已經會雕刻樹根做裝飾品。在1982年河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清理馬山一號楚墓時發現了我國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避邪》。據國家文物部門考證,該文物製作於戰國晚期,約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間,距今2300年。其形為虎頭、龍身、兔尾的四足怪獸,極富動勢神韻,色彩古雅樸實。
根雕藝術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已趨於繁榮。《李泌傳》裏有李泌用天然樹根製作“龍形爪”獻給皇帝的記載。清明時期的根藝作品《玉玲瓏麒麟》、《鳳凰》等作品更是在上海豫園陳列至今。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藝作品的神韻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振興,經濟繁榮,根雕藝術事業也蓬勃發展。在1983年《根的藝術》紀錄片拍攝後,198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中國根的藝術聯展”,並成立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根藝研究會,使中國根藝美術走上了正規化、學術化的發展道路。1994年9月經國家民政部批準,由二級學會晉升為中國文聯所屬的一級學會——中國根藝美術學會。而且已在全國各地發展了四十多個根藝團體。福建、浙江、安徽、江蘇等省的根雕藝術廠家不斷增加,根藝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根藝創作水平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而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它,主要喜歡它的獨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藝術感染力。
竹雕
竹雕藝術在我國有著深遠的曆史,學術界、考古界一直認為,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先民們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這種最原始的竹雕,應該先於甲骨文。因為,甲骨文已經具備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而所謂竹刻記事,最初刻的僅僅是符號。遠古時期,我國中原、北方地區不生長竹子,所以用獸骨來刻寫,南方盛產竹,就將符號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難保存,比不上獸骨。所以,經過漫長的歲月,我們今天還有幸看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遺物,卻很難再見當時的竹雕作品了。但根據古代文獻上的記載,要找中國竹雕藝術的源頭,就必須回到商朝以前,這都是有案可查的。
另外,我國先民早在遠古時期就懂得使用竹子製造生產和生活用具。出於愛美的天性,在竹製品上施加裝飾,與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無差異。因此若在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有雕飾的竹器,不足為奇。惟竹材易壞,很難保存至今。
在西周時期,竹雕就成了一種正式的作品。據漢代戴聖《禮儀·玉藻》記載,西周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芴(又稱手板),有的就是竹片製成的,“凡有指畫於君前,用芴。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芴”。隻是官位不同,芴的材質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芴,均係竹製狹長板子,這種芴,上麵還都刻有一些紋飾,雖然還談不上是一種工藝品,但畢竟反映了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重視對竹子的使用,並能削製或琢刻出一些簡單的成品。與芴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竹簡。在考古發掘中,這類用語記載文字的竹簡多有發現,如《孫子兵法》、記載醫藥處方的竹簡等。除此之外,竹扇、竹籃、竹席、竹製筆杆、竹製槍杆、竹盒等竹製品隨處可見。
戰國時期,漆器非常盛行,漆雕藝術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漆器的器胎,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積竹製成的,受漆雕藝術的影響,後來竹器本身的製作也萌生了藝術化的傾向。湖北出土的獸蹄式連蓋竹製漆盒,就是這種藝術化傾向的產物,它先用竹雕琢成帶有獸蹄樣的支架的圓盒,然後再髹漆。這件有雕工的竹盒,成了我們今天研究竹雕曆史的寶貴資料。
竹雕筆筒
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較早的漢唐時期的竹雕,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雕有龍紋的彩漆竹勺。這件浮雕龍紋髹漆竹勺,全長65厘米,以竹為胎,器表髹黑、紅兩色漆。勺柄近頂端一段為紅色,浮雕是一條烏黑的龍,形象非常的生動。
竹製品到了晉代出現了筆筒。據古書記載,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所用的斑竹筆筒就十分精致。王獻之的這隻筆筒,外形酷似鍾——古代用於盛酒的一種圓形壺,竹器表麵有斑紋,就像是裘皮,王獻之稱之為“裘鍾”,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這也反映出當時所製的竹筆筒上,還未普遍出現人為的雕刻工藝。
據《南齊書·明僧紹傳》記載,南北朝時期齊高帝蕭道成曾將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筍籜蔻”賞賜給當時的大隱士明僧紹。北周文學家庾信《奉報趙王惠酒》詩中,“野驢然樹葉,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製而成的酒杯。這充分表明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竹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