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藝興起於唐朝時期,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人物花鳥紋的竹製尺八。尺八是一種豎吹的管樂器。因管長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現存日本國正倉院的中國唐代竹製尺八,長43.6厘米,吹口口徑2.32厘米,三節,遍體紋飾。正麵有壓孔5個,背麵1個。這件尺八,采用留青刻法,施陰文淺雕,壓孔四周及節上下,均有圖案花紋。管上分布仕女、樹木、花草、禽蝶等圖像,刻畫非常精致,極具唐代風格。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中曾記載:唐時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筆,竹製的筆管“稍粗於常用筆管,兩頭各出半寸,中間刻軍行一輔,人馬毛發、亭台雲水,無不精絕;每一事刻《從軍行》詩兩句,如‘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是也,似非人功,其畫跡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雲用鼠牙雕刻,故崔鋌郎文集中有‘王氏筆管記’,體類韓退之記畫。”
從此處可以得出,漢唐時期的竹雕,在整個竹雕史上,還處於藝術初創階段,它的特點是注意外在的造型,因此,根雕在那個時候產生,但器表紋飾的雕刻,基本上還是單一的表現手法——線刻。
宋代,中國的竹雕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麵。其一,宋代是古代曆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已經形成一支龐大而又有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藝術審美思想與要求,帶動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內的整個雕刻工藝領域的發展。這時,竹被文人們視為純潔、正直的象征,經常出現在詩書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詩人田園的“心虛異眾草,節盡愈凡木”就更將竹擬人化了,正因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藝備受重視。其二,竹雕出現藝術化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藝人被廣為頌揚。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南宋時有藝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鳥籠“四麵皆花版,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毫具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可見其竹雕技藝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儀情不自禁地讚揚詹成:“求之二百餘年,無複此一人。”
從曆史資料可知,明朝時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間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淺雕、浮雕、圓雕並用,刀法精巧,藝術造詣深湛,為時人所賞識,爭相請為奏刀。因此,嘉定竹雕藝術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續到清中期,後繼者有數十人之多。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書畫見長,與嘉定派華麗的竹雕風格相比較,顯得古樸雅致。但金陵派傳承不旺,延及清代,能充分體現風格的高手匠人已寥寥無幾。
清朝初年,嘉定派竹雕非常興盛,到清中期達到頂峰。乾隆、道光年間,金陵派潘西風等諸家就以淺刻見重,成為清代竹雕的殿軍。除此之外,張希黃、尚勳的剔地陽紋的留青技法,極具文人氣質,亦名噪一時。康熙、乾隆年間,造辦處創竹黃雕刻,以黃楊木為胎,用竹之內皮雕成各種紋飾,貼於器表,名曰“貼黃”。稍後,嘉定、黃岩、邵陽、江安、上杭等地均有製作。乾隆以後,造辦處還創製仿青銅器竹雕,刀法畢肖古銅器形狀和紋飾,裝柄、提梁諸器尤見巧思。
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遭受了磨難,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動蕩,經濟衰敗,中國的城鄉手工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也導致了竹雕藝術的衰落。這一時期的竹雕作品,多以陰刻、淺浮雕為之,深雕、圓雕等技法很少應用,因此顯得單一、平淺。雕刻者中雖也有能書善畫者,但大部分人隻能假借他人之畫稿再行雕刻,既無創意,作品層次亦少,因此缺乏藝術感染力,畫麵也呆板,刀法缺少飄逸流動。於是,具有文人氣質的竹雕藝術,又很快回到原來的匠人作品。這是災難的歲月,所造成的必然結果。除了蕭條、凋敝,就所剩無幾了。
中國在20世紀下半葉開始走上獨立、富強的康莊大道,竹雕藝術才迎來了美好的明天。
牙雕
象牙雕刻和象牙製品在我國的起源非常早,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最初的象牙製品隻是一種實用的工具,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並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製品。
牙雕觀音
在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象牙鏤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工藝製品。新石器時代的匠人們已經懂得使用陰刻、鏤雕,甚至圓雕等種種技法來表達他們的意念。他們的作品因為沒有任何傳統束縛,所以都是大膽和富有創造性的嚐試。這些史前的牙雕,充分表現了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對雕刻藝術的各種理解,使我們不能不驚歎原始人類的創作才華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