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品達12件以上,其中有刻紋牙雕片、牙雕鳥紋蝶形器、鳥形圓雕匕以及牙雕蠶紋盅形器等,都是先在截取好的象牙材料上銼磨出器物的雛形,然後進一步加工雕刻而成。其雕刻技法主要是陰線刻,既刻有直線,又刻有曲線,不光表現幾何圖形,更表現生動的動物形象。最為精彩的是“雙鳥朝陽”紋蝶形器、鳥形圓雕匕。“雙鳥朝陽”紋蝶形器的正中部位是五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構成的太陽紋,熾熱的火焰象征著太陽的光芒,太陽左右兩側一對小鳥,昂首揚尾,向著太陽振翅欲飛。對稱和諧的構圖,流暢的線條,烘托出一派歡快活潑的氣氛。這是早在金屬雕刻工具尚未出現之前的石器時代的雕刻藝術品,先民們以極其簡陋的工具雕刻出如此生動的形象,不能不令我們驚歎和欽佩,原始人類的藝術創造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鳥形圓雕匕是用銼磨成條狀的象牙雕成的。鳥首在匕的柄端,作稍稍下傾狀,喙如鷹隼,匕的正麵和側麵均刻以直線和短斜線,象征著鳥的雙翼和羽毛。整體采用圓雕和單線陰刻技法,概括地表現了靜止狀態猛禽的形象。匕在古代是一種進食餐具,如此巧妙的構思以及完美的圓雕形象,反映了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技藝和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其中牙雕中的鳥紋圖像充分反映了河姆渡人對鳥所具有的特定審美意識。
在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牙雕在技法上已有透雕,這比河姆渡文化牙雕的單純陰線刻有了進步,大汶口文化鑲嵌鬆石骨筒的出現,也為以後的鑲嵌象牙工藝開了先河。在我們南方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象牙雕刻品,也具有獨特的工藝。1978年,廣東佛山一處距今約40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一件束腰喇叭形象牙首飾,器表光滑,未刻任何紋飾,但磨製極精,器壁薄如蛋殼,從這一罕見的牙雕上,顯示出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的先民的精湛牙雕技藝。從南到北,當我們的祖先在經曆了野蠻蒙昧的時代,跨入文明社會門檻的時候,古老的象牙雕刻藝術,開始茁壯成長。
伴隨著青銅時代的到來,中國牙骨雕刻展現了繁榮華美的圖畫。盡管商代是以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而稱譽華夏文明史的,然而,商代的牙骨雕刻和玉器等也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如果把商代的青銅工藝的輝煌比作夜空中的月光,那麼商代的牙骨雕和玉器等工藝就是星光,青銅工藝與牙骨雕等工藝共同譜寫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篇章。
商朝遺址出土的牙骨雕製品很多,光從安陽殷墟出土的象牙雕製品就有象牙杯、象牙碟、象牙鶚尊、雕花象牙梳,還有數以百計的用於鑲嵌的象牙飾片等。1976年,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1928件精美器物,其中牙骨雕製品就達567件,這些牙骨雕刻品中,藝術品、裝飾品占90%以上。與新石器時代的牙雕相比,商代牙雕更注重雕刻技藝的運用,其雕刻風格與同期的玉雕基本相似,淺浮雕應用廣泛,多層次的高浮雕很少見有,當時流行的牙雕工藝,主紋用淺浮雕表現,再略作堿處理,然後填以綠鬆石、孔雀石或蚌片,以加強色彩的豔麗,產生對比效應。如:婦好墓出土的兩件象牙杯。一為夔鋬杯一對,高分別為30.5厘米和30.3厘米,口徑11.3厘米和12.5厘米。杯身用象牙根段製成,象牙根段為空心,因材造器,巧具匠心。杯形似觚,侈口薄唇,腰部內束。杯右側的鋬亦用象牙製成,杯身右側靠近口、底的地方,鑿兩個上下對稱的小圓孔。杯身外刻有精細的饕餮紋、夔鋬龍紋和鳥紋,紋飾的門、眼、眉、鼻均嵌有綠鬆石,采用了鏤刻、彩繪、染色等工序。彩繪花紋的顏色有棕、紅二色,與雕刻的紋飾比較吻合。正由於這樣,商代牙雕比過去的作品要精美的多,這是藝術走向成熟的一種反映。另一件是帶流虎形鋬象牙杯,高42厘米,直徑10.6~11.2厘米,是較大的一件象牙杯。從造型上看像青銅器的象牙複製品,上麵鏤刻浮雕獸麵紋和雲雷紋,還鑲嵌了很多綠鬆石,像這樣精美的象牙製品,完全可以代表商代的牙雕技藝。
到西周時,中國的牙雕業已從骨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它的內部分工比較嚴謹,各個作坊大量製作單一品種,且多以生活器具為主,尤以牙骨笄為多。在工藝技巧上,周代與商代分別不大,但製作水平有所提高,部分出土的圓錐形笄,圓度精確,弧形規正,故有人推測當時可能已經出現了原始手搖加工“車床”。西周牙骨雕的風格與商代不一樣,商代的華麗繁密,西周牙骨雕則凝厚結實、簡樸典重,它的圓雕器物注重立體感,浮雕器物層次變化比較複雜。據《周禮·太宰》記載:周代的手工業被稱為“八材”——珠、象、玉、石、木、金、革、羽,其中“象”就是象牙雕刻工藝,象牙雕刻及把象牙加工成器稱“磋”。各個諸侯國向周天子進貢時,象牙就是主要的貢品之一。魯國的詩歌就有“準夷”貢“元龜象齒”的記載。周天子要諸侯國進貢象外,目的也隻是為了製作玩賞工藝品。周代的牙雕主要作為飾品裝飾在戰車、家具、王室貴族的乘輿以及精美的文房用具上,象牙飾品上雕刻的紋飾有三角紋、雲雷紋、幾何紋等,大都沿襲商代的風格。西周的牙雕作品所遺甚少,今日所能見到的也屬鳳毛麟角。象牙梳作為生活用具早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已出現,山東地區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區域。到了東周時代,使用牙梳的傳統依然存在,並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點。考古學家在山東曲阜魯國故城東周墓中,曾發現一件牙梳;山東萊蕪西上崮戰國墓中,亦出土兩件牙梳,其形製和裝飾與曲阜魯國墓中出土的一件相似,這類梳柄上有鳥紋的牙梳,是山東地區牙梳所具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