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統一中國後,采取一係列有利於生產發展、人口繁衍的措施,收到實效,於是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少有的“康、雍、乾盛世”。太平盛世,百廢俱興,各行各業相繼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麵,中國的牙雕業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且終於形成了中國牙雕史上的鼎盛態勢。

清朝時期,牙雕藝術繼承了明代的傳統,已經逐步走向小品雕刻。象牙、犀角製成的筆筒、筆架、硯台、墨盒、墨床、鎮紙以及文具盒、印盒、畫軸、畫托,是當時上流社會比較常見的工藝珍品。它的工藝多以文人故事、花鳥圖案、吉祥紋飾為裝飾題材,散發出濃鬱的文人氣息,在技藝上也有不少創新之處。清代牙雕創製的大量精美小件陳設和實用器具,也極具想象力,無論是在品種上還是在題材上鬥毆比明代豐富。

角雕

角雕與牙雕一般通稱為牙角雕,二者的工藝基本相似,隻是所用材料有所不同。

犀牛角是角雕所用的主要材料。犀牛是世界稀有動物,產於亞洲的東南及非洲一些國家。犀角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獸角,有較粗的直線紋,角的頂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窩狀。犀角呈圓錐形,稍有彎曲,長短不等,長15-30厘米。表麵為烏黑色,內中漸淺,為灰褐色,也有淺灰黃色。犀角為珍貴藥材,性寒、味苦酸鹹,是消熱、鎮驚、止血、滋補的良藥。因此,早在漢代人們就有犀角製成器皿飲酒、喝水以強身祛病。由於犀角得之不易,受到曆朝政府的控製,甚至犀角製成的飾物都成為等級尊卑的標誌。因此,犀角雕刻未得普遍流傳,亦未形成一種專門的工藝美術專業,多由竹、木、牙雕刻藝人兼工。文獻記載中,隻有明人鮑天成為專治犀角的名匠。此外,明人濮仲謙、明末清初人尤通除精於竹、木、牙、玉石雕刻,在犀角製作上也頗負盛名。明清兩代是犀角雕刻高度發展的時期,主要集中在蘇州、揚州、南京、杭州、廣州等地區。清代宮廷大約自雍正朝起開始製作犀角器,至乾隆朝達到鼎盛。清宮廷犀角來源於越南、南掌(在今老撾境內)、暹羅(今泰國)等國進獻的禮物和各地督撫的貢品。

犀角器因為形狀方麵受到了限製,除以整角製成酒杯外,尚有盅、碗、缽、洗、盒、鼎、爐、瓶、筆山、筆架、花籃、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賞陳設用的人物、動物等雕刻。相傳用犀角杯飲酒可清熱解毒,所以,它便成為犀角杯的主要器型。清廷犀角器也以犀角杯為多,大致可分為四種:一是花形杯。杯雕成花朵和荷葉狀,以其枝梗苞葉做把或座,有的用廣角製成長過尺餘的枝梗,中心穿孔後將其變曲至杯口,以供吸酒用,但不能立穩,酌酒後非飲畢不能離手;二是山水杯。杯外雕刻重巒疊嶂、叢林枯木、溪流瀑布、繚繞煙雲,文人雅士怡樂自得;三是人物杯。杯外雕刻狩獵圖、西園雅集、仙人乘槎、八仙祝壽等題材;四是仿古杯。取青銅爵、匜之形,呈橢圓口,窄邊作流,寬邊作把,口外飾回紋或勾連紋帶,身部飾平凸或隱起的饕餮紋,三足或圓足。裝飾複雜的是仿漢螭酒杯,在仿古彝中雕刻蟠屈翻轉的螭虎,最多的達十二足。以上四種犀角杯的圖案裝飾均用陰線、陽線、平凸、隱起、起突和鏤空等雕法。鏤空一般用於把手,雕成枝梗或鬆樹和雜樹的枝幹。仿古杯鏤空把手有時雕龍、螭等盤繞。此外,還有光素杯,有的以整個犀角製成天然形犀角杯,還有的用犀角零料製成無把或單把的酒杯。清宮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廣角兩種。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等犀角杯多用犀角製成,而花形杯則多以廣角製成。兩者顏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後者尖部灰黑,下部淺黃。有許多犀角器經染色或塗漆後呈濃深發亮的黑紫色,若想保持本色,就必須經燙蠟來保護器表光潔。

冰雕

冰雕是雕塑造型藝術中的一種,是冰燈遊園會中大量運用的造型之一。

冰雕的種類同其他材料的雕塑一樣,可分為圓雕、浮雕和透雕三種。

圓雕也稱立體造像,指的是不附著在任何背景上,完全獨立的可以四麵欣賞的冰雕。它把實體的前後左右等各方麵都雕出來,從四周看都像真的一樣。如第十四屆哈爾濱冰燈遊園會在文壇集錦景區裏雕的一個小女孩跪在歐式燈柱前麵對著蠟燭和聖誕樹沉思的冰雕,便是根據丹麥著名童話大師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設計的一組圓雕,從哪個角度看都有欣賞價值。

冰雕

浮雕即淺雕凸雕,就是在實體的表麵上進行雕刻,從而雕刻出具有背景的形象,也就是在平麵上雕出凸起的形象,是介於圓雕和繪畫之間的雕塑藝術。冰燈遊園會中的冰建築和某些圓雕的基座都常常運用浮雕的手法。如冰屏上浮雕著歡跳的小鹿和飛翔的大雁(第六屆冰燈遊園會)、圓雕龍的基座上浮雕著雲朵或翻轉的浪花,使其猶如騰雲駕霧或戲水揚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