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雕就是鏤空浮雕的背景。它介於圓雕與浮雕之間,空間感很強。第十三屆冰燈遊園會南門的前導區兩側立的是帶公雞、蟠桃透雕的20米長冰屏。第十四屆冰燈遊園會西門的冰屏透雕的飛天,幾位仙女姿態優美,長絛飄拂,好像在淩空飛舞。
雕漆
雕漆藝術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朝、清朝,到現在有1000多年曆史。據史料記載,雕漆的發祥地在四川、雲南一帶。元、明兩代才傳入北京,技藝逐漸完美成熟,成為一種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品。明代,北京官辦特色的工藝作坊“果園廠”所生產的雕漆器,就已達到很高的水平,造型莊重大方,雕刻技藝圓熟遒勁,形成了風格。到了清代,雕漆又有新的發展,紋樣嚴謹細膩,極重刻工,雍容華貴,風格與明代不同。北京雕漆與湖南湘繡、江西景德鎮瓷器並駕齊驅,名揚四海,被譽為“中國工藝美術三長”。
雕漆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這是因為它的工序是雕,而主要原料是漆,所以得名。北京雕漆,是以銅、木料作胎,在胎上塗幾十層,甚至幾百層漆,厚達5-18毫米。然後在漆上雕刻出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花紋圖案。
北京的雕漆工藝過程非常複雜,要經過設計、製胎、塗漆、描樣、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過去主要是平雕,現在大量的是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雕漆的配色也很講究,過去隻有黑、紅、黃、綠4種顏色,現在發展到白、杏黃、茶紅、粉紅等20多種。每種作品也由過去的單一色彩發展到現在的多種套色。這些產品,都具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所以受到了大家的喜愛。
雕漆工藝品種較多,比如瓶、罐、盤、茶具、煙具、酒具、掛屏、牆壁畫、立體鳥獸、小件首飾等。近年來,北京雕漆又朝著“工藝美術日用化”的方向發展,陸續創作出一批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新產品,如台燈、餐盤、儀器盒、電子鍾表殼、雕漆桌麵、雕漆繡墩、雕漆櫃等。
泥塑
泥塑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在我國的上古神話傳說中,人是女媧用黃河裏的泥捏塑出來的。
泥塑狗
傳說自盤古開天辟地創造宇宙後,混沌的天地間隻有日、月、山川。時間過去了千千萬萬年,天地哺育的精靈——女媧睜開了眼睛,她用樹葉給自己做了件裙子,將野花做成的花冠戴在頭上,在廣漠的天地間女媧孤獨地行走著。有一天,她來到了波光粼粼的大河邊,看到了自己嫵媚的身影,便蹲下身來,用河邊的黃色泥土捏成了小泥人,當女媧把泥人放到地上時,這些泥人竟然都動了起來,變成了有生命的人。他們中有男有女,自由結對,組成夫妻,繁衍後代。傳說女媧摶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陽,當地人稱女媧為“人祖姑姑”,並建有“人祖廟”。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淮陽都要舉行“人祖廟會”,與其他地方廟會有所不同的是,在淮陽的“人祖廟會”上會陳列和買賣一種叫做“泥泥狗”的神奇泥塑。這些泥塑造型奇異,色彩古色古香,當地的老藝人稱他們做“泥泥狗”的手藝就是“人祖姑姑”女媧傳下來的。人類學家認為,“泥泥狗”與上古的圖騰製度有關,是流傳到今天最為古老的泥塑,也是中原早期文化與藝術活的樣本。
泥塑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品。其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供案頭欣賞的小型泥塑和兒童玩具,以人物、禽鳥、走獸、花果等為主;另一種是陳列於廟宇等公共場所的大、中型泥塑,一般多為宗教造像。
我國泥塑的悠久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湖北省京山屈家嶺遺址、山東省大汶口遺址和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不少用泥巴捏成的陶豬、陶羊、陶雞、陶魚、陶鳥、陶人麵等,高度在10厘米左右,這些古老而珍貴的藝術品,足以證明中國泥塑的曆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