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塑
據曆史資料記載,我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曆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就捏製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獷、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
麵塑
麵塑藝術有四個顯著的特點: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說白了,麵塑實際上就是饃,用糯米粉和麵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麵。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麵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麵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饃、花果饃、禮饃、饃玩具等。製麵饃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麵、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隻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製,一個活靈活現的麵饃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曆史,據文獻資料,漢代早已有麵塑的記載,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陝西、河北也有把麵塑稱作“麵花”和“年饃”的,並將這古老習俗一直貫穿於節慶日子的始終。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麵。在陝西關中東部婦女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饃的高手,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年長的婦女,她們的技藝更是高超。
麵塑最早就是一種街頭民間工藝,被引進餐飲殿堂之後,它也和食雕一樣,能夠起到點綴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氣氛的作用。
按照使用功能劃分麵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用於收藏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而用於食用的麵塑則用澄粉、生粉等製成。
點螺
點螺漆器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曆史,是我國的傳統工藝品之一。1966年北京元代遺址出土一件漆盤殘片,用螺片鑲嵌廣寒宮。明代是點螺漆器的盛期,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精湛的程度。用貝殼、夜光螺等為原料,精製成薄如蟬翼的螺片,再將薄螺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因點螺用料較一般螺鈿鑲嵌為薄,而且軟,故又稱“薄螺鈿”和“軟螺鈿”。在現在揚州等一些地方,還能見到點螺漆器的生產。
點螺的材料主要是色彩豐富的彩貝,如珍珠貝、夜光螺、石決明等,製作成極為精細的圖案紋樣,鑲嵌在漆麵上的一種裝飾工藝。1.揀料、開片。挑選有色彩的貝殼,經加工處理,開成極薄的片料備用。2.下料。根據設計圖案內容,分別不同需要對用料進行精選,用刀具將片料下成點、線及多種圖案形狀的鑲嵌部件。3.粘貼。將主要鑲嵌件,用黏結劑按設計稿粘於漆坯上,粘實,壓平,待幹。4.開紋。用開紋刀開出圖案細部紋理。5.了手。添補細部裝飾紋樣,如蘆灘、溪徑、小花、細草、雲霧、鬆針等。6.光漆。漆工處理待實幹後,用細砂紙打磨。揭退點螺表麵漆層。還要經過好多次擦漆、拋光才行。
點螺漆器的發展有它的基礎,那就是螺鈿漆器,它在宋代開始發展與成熟。元代鑲嵌螺鈿的技法已經相當的成熟。至明末清初成為名副其實的“點螺”漆,同時也進入了爐火純青的巔峰期。
“點螺”其實是螺鈿鑲嵌的一種技法。“點”是技法,“螺”是材料。螺是蚌殼的五彩內層所切割成的薄片,再刻製成山水、人物、花卉、草蟲、鳥獸等平麵形象,然後再放在細砂上磨得薄如紙張,底麵上還塗上一層色漆,以增加螺鈿片色彩的美麗,有些比較名貴的還要鑲上金片、銀片、金絲、銀絲。
所使用的薄螺鈿和金銀片一般都很小,鑲嵌時用漆“點”在胚胎上,故名“點螺”。薄螺片用膠漆按事先設計好的圖案、文字依次點上去,全都粘好之後,候其幹固,於麵上再塗一層色漆,待漆幹燥,便進行打磨,將螺鈿花紋上的漆磨去,就顯出了螺鈿和金銀片拚成的平正的圖案了,在光線的照射之下五彩繽紛,閃爍變幻絢麗異常。
在明清的時候,揚州是“點螺”漆器生產的重要基地,明末清初達到最高峰。明晚期的嘉靖至萬曆年間,揚州漆工江千裏製作的點螺漆器馳名天下,他所製的杯、盤、碟等以小件為多,精美無比,至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揚州的點螺漆繼承傳統,在螺片的細薄、鑲嵌工藝的精致、畫麵景物的刻畫等方麵都超越了前代。繼江千裏之後,還出現過揚州漆工盧映之、王國琛等製作點螺漆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