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自力更生——侯氏造堿(1 / 2)

化學

一提到製堿技術,許多中國人就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候氏堿法,我們中國自己的造堿技術。

侯氏堿法的主要發明者是中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1890年8月他出生在福州城南坡尾村一個農民家庭。靠開藥鋪的姑媽資助,他進了福州英華書院,後來考上清華留美預備學堂,赴美留學8年。

曾在麻省理工學院等校攻讀化工的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獲得了化學工程哲學博士學位。20世紀20年代,麵對純堿製作工藝全被英國卜內門公司壟斷,而我國民族實業又急需純堿的局麵,青年侯德榜在紐約的一家旅館中對從天津赴美考察化學工業的陳調甫先生堅定地說:“我們中國應該自己製堿。我不信中國人掌握不了製堿技術。”於是,他放棄了國外的優越條件,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

回國後的侯德榜在當時的天津塘沽堿廠任技師長,相當於現在的總工程師。他與當時該廠聘請的一位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美國機械師G·T李研製造堿技術。從調換碳酸化塔的水管,重新設計新分解爐,到多次改進冷卻設備,改造濾堿機和石灰窖……在製堿攻關的征途中,每前進一步都是腦汁和汗水換來的。

有誌者事竟成。經過群策群力,我們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白花花、亮晶晶的純堿終於成功了,帝國主義的壟斷破產了。1924年8月13日,塘沽堿廠首次開工,產量逐月提高,達到日產180萬噸。1925年中國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最高榮譽金質獎章。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侯德榜的光榮。這次成功不但打破了蘇爾維公會的技術封鎖,而且向以寬厚著稱於世的中國人侯德榜將自己用血汗換來的技術獻給了全世界。1932年紐約出版了《Manufacture of soda》(《製堿》)一書,作者侯德榜。這本為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書,立即轟動了全世界的化學工業界。許多人競相爭購,擁向侯德榜當時住宿的青年會所,向他脫帽致敬,與他熱烈擁抱,各種語言發出同一個聲音;“謝謝!”從此,全世界都掌握製堿技術了,侯德榜也成為世界製堿權威。

1937年日寇侵入華北、上海,範旭東、侯德榜積20年心血創建的亞洲最大的堿廠和一流水平的硫酸銨廠,皆落入魔掌。範、侯兩人堅貞愛國,置敵人威逼利誘於不顧,毅然撤離沽、寧兩廠,率眾去建設四川化工基地,改變當時中國內地亟需純堿的狀況。但作為製堿用的主要原料鹽,在川西則曆來全靠從深井中抽出來的鹵水熬製而成,價高質差。生產急需向科學技術提出了迫切的研究課題,侯德榜決心放棄20年來最有心得的蘇爾維法,以尋找適合於川西條件的新的製堿方法。

當時獲悉德國有一察安法製堿專利,雖然工藝不成熟,但原料利用率高達90%~95%。1938年秋,侯德榜陪同範旭東到柏林考察,商談購買專利事宜。可是,德日法西斯互相勾結,既不準他們參觀現場,又索要高價,還無理提出產品不得在東北省出售這一辱國條件。範、侯兩人對此極為憤慨,當即義正詞嚴地予以駁斥:“東北三省是我國領土,今後產品不僅要銷到東北,甚至要向世界各地銷售。”回到住所,侯德榜堅定地說:“黃頭發綠眼珠的外國人能辦到的,我們黑頭發黑眼珠的中國人也一定能辦到!”他們中止了談判,即日離德赴美,從此開始了自力研究製堿的新法。

代表團在德國期間得到有關察安法的3篇專利報告,從中得悉察安法的基本過程(主要是借助含鈉鹽類的作用,以碳酸氫銨為原料,加入食鹽進行複分解反應,製取碳酸氫鈉和氯酸氫鈉和氯化銨)。侯德榜在紐約運用他豐富的製堿經驗,深入研究了這些材料,詳細地製定了研究新法製堿的全麵計劃,並組織人力,準備開展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