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一種紡織材料,在印染前,漂白都是不可缺少的。否則,原先留在紗或布上的有色物質就會妨礙染色。即便是白布,也必須漂白才能潔白無暇,然後供應市場。
那麼,你知道漂白是怎麼一回事嗎?最先掌握漂白技術的是荷蘭人,他們很早就發現,用草木灰汁浸漬麻布,具有增白效果。後來又發現,用牛奶和肥皂共同洗衣服,增白效果更好。由於荷蘭人嚴格保守這些漂白技術,壟斷了世界漂白工業,從而使紡織工業十分發達的英國,也不得不將其產品運送到荷蘭進行漂白加工。英國人不甘心讓荷蘭人巧掙他們的錢,但他們毫無辦法。18世紀初,荷蘭國內出現了排斥新教徒的運動,才使英國借機接收了許多流亡者,而當中很多都是專門從事漂白工作的工匠。漂白技術從此傳到其它國家。
由於紡織工業發展迅速,原始的漂白技術不能滿足需要,許多化學家都投身於漂白粉的研究。1754年,英國農藝化學家霍姆發明了用稀硫酸漂白的技術,然而,由於硫酸味道難聞,給工人健康帶來損害,難以推廣。
1785年秋天,法國著名化學家貝托雷的辦公桌上放著兩份由巴黎工業監督官轉來的報告。一份報告是紡織同業公會寫來的,說眼下工廠生產的坯布堆積如山,無法再開工,請求減少生產,另一份報告是商會寫來的,說目前布匹市場銷路大增,請求加緊生產,以滿足市場需求。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貝托雷決定親自到各紡織工廠和市場去調查一番。
原來,矛盾的症結在於漂白工序跟不上。因為,坯布染色前必須先漂白,才能將顏色染印上去,而當時的漂白工藝,還是古老的那一套方法:先將坯布浸在熱木灰水裏,然後用清水漂洗,再放到肥皂水裏浸泡,再漂洗……最後曬幹。這個方法遇到陰天必須停工,即使天好也要碩大無比的場地晾曬坯布,實在太慢,所以盡管市場急需花色布,坯布還是堆積如山。
怎樣加快漂白速度,就成了當時紡織業必須解決的頭等難題。麵對難題,貝托雷開始尋找漂白劑。他找來不少酸、堿物質,通過試驗證明都不理想。正當貝托雷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天他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了瑞典化學家舍勒1774年製造氯氣的實驗記錄,並說氯氣能將色彩豔麗的花瓣變成白色。
貝托雷連忙找來了黑苦土(含二氧化錳的礦土)放到燒瓶裏,注入濃鹽酸,再徐徐加熱,把放出的氯氣溶解在一缸水裏,又把需要漂白的坯布放了進去,蓋緊缸蓋。過了一會兒一看,坯布變得雪白,初試成功後,貝托雷叫來紡織廠老板參觀,一下子把老板驚呆了。他看到貝托雷的方法又快又好,而且陰雨天照樣可以幹,非常高興。積壓的坯布很快就漂完了。
自從采用了貝托雷發明的氯氣溶液漂白法後,紡織印染廠老板笑逐顏開了,但工人們卻個個愁眉苦臉。
氯氣溶解在水裏得到的氯水溶液不穩定,揮發出來的氯氣在廠房內空間飄溢。工人們一天到晚被有毒的氯氣包圍著,人人又咳又喘,個個眼淚鼻涕橫流。
老板感到氯氣漂白法大有改進的必要。因為通氣量難以控製,通氯氣多了,工人們身體受不了,布也變得鬆脆不牢;通氯氣少了,漂白效果又不好。於是老板又去見貝托雷,要求他幫忙解決新問題。貝托雷很快就找到了新辦法。他把古老漂白辦法的優點吸取到新過程中來。他知道氯氣可以溶解在水裏,更容易被堿溶液所吸收。而棉紗和布不怕堿液,古老的漂白方法用的木灰液就是堿性的。把氯氣通入木灰液生成的新溶液,不僅氯氣吸收率高,而且漂白效率也大為提高。氯氣揮發大大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