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潔白無暇——漂白劑(2 / 2)

經貝托雷再次改進,似乎問題都解決了。但是,貝托雷的新辦法還是有缺點的,主要是不方便,如果這樣做,幾乎每個紡織印染工廠都要附設氯氣生產的車間,還要有製木灰液的工廠。漂白中,通氯氣的量很難控製,氯氣外泄還是司空見慣。生產的發展,要求更好的漂白劑誕生。

1786年,對岸一個名叫坦南特的人正在悄悄地改進貝托雷的工藝。坦南特是英國瓦格拉斯哥紡織廠老板,熱愛化學。長期以來,他也在考慮如何發明新的漂白劑。

一天,他的女婿瓦特,給他來了一封信,告訴他有關貝托雷用通氯氣的木灰液漂白坯布的信息。這則信息觸動了坦南特的發明神經。

他經過試驗,終於找到了一種物美價廉的試劑——飽和石灰水。石灰來源豐富,價格很低,而且石灰水堿性比木灰液大。不久,坦南特發現漂白液有兩大弱點:首先,漂白液90%以上是水,運輸極不方理。其次,這種溶液很不穩定,必須貯存在低溫環境裏,否則幾天之內氯氣便逃之夭夭,失去漂白效率。

1799年,坦南特通過多次實驗,終於找到了辦法。將氯氣直接通到硝石灰(氫氧化鈣)中,得到一種含氯的粉末。使用時再將它溶解在水中,就成為氯水。同樣發揮良好的漂白作用。坦南特把自己製造的固體漂白劑稱之為“漂白粉”。

漂白粉是固體,便於運輸,用量又容易控製,各紡織廠不必自己辦氯氣車間,隻要到化工廠購買漂白粉就可以了。漂白粉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僅紡織工廠使用,而且家庭也普遍使用漂白粉了。

不久,法拉第也偶然發明了漂白劑,隻是化學成分和坦南特的完全不同。

1836年,生長在其他地區的鮮花隻要種在紐卡斯爾,不管原先是什麼顏色,都會變白。法拉第甚感奇怪。在翻閱各種文獻時,看到一幅古畫,畫上表明二氧化硫能產生漂白作用。經過實地考察,紐卡斯爾正是英國化工基地。這裏有許多硫酸工廠,通過燒大批黃鐵礦得到二氧化硫,再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將其溶於水得到硫酸。由於技術落後,排放的廢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正是大氣中這些高含量的二氧化硫,致使紐卡斯爾原本多姿多彩的鮮花受其影響,變成白色。

這種漂白劑有性格溫和的特點。對那些不能用漂白粉來漂白的物質,如紙張和草帽等則都可以用它來漂白。

法拉第的新漂白劑敲開了造紙廠、人造象牙廠的大門,使漂白劑“家族”中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員。

漂白劑的發明給紡織等工業帶來了福音,提高了生產效率,改善了這些工業的生產流程。